泵阀商务网

登录

中国模具业应加快三化步伐

2012/4/28 11:29:222081
来源:模具网 作者:佚名
  内容摘要:我国模具行业规模虽然仅次于日本和美国,但仍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近几年来,中国模具产品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差距还很大,我国的模具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至少还有15年的差距。作为与产品质量关系密切的模具行业,我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业内专家罗百辉呼吁,我国模具行业应该加快数字化、信息化、精细化步伐,着力提升精细设计和精加工能力。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工程师周永泰也认为,由于在模具精度、寿命、制造周期及生产能力等方面,中国与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现在每年还要从境外进口20亿美元的模具,这些大都是国内尚不能生产的高中档模具。国内中模具的自配率只占50%左右;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模具只占到模具总量的33%左右。

        周永泰认为,模具产品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总体上比先进水平低许多,而模具生产周期却要长许多。产品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精度、型腔表面粗糙度、寿命及模具的复杂程度上;工艺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设计、加工、工艺装备等方面。秦珂认为,缺少工艺积累也是造成模具工艺落后的重要原因,“很多模具中国都做不了,如C级级以上轿车的整体侧围模具,中国开发能力弱,该如何放收缩量,回弹量,那是人家经过几百副模具的试验得出来的经验数据,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即使给你一样的设备,也做不出来。”
  
  模具专家罗百辉指出,数字化、信息化是装备制造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模具制造业实现升级、提高的重要途径。
  
  以丰田为例,丰田模具制造技术发展的重点,在于突出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从生产现场转移到计算机前。实体设计加上数控编程,取代了人工实型制作和机床操作。精细模面设计和精细数控编程大大减少了钳修,高精度加工取消了模具的研合、修配。现在数控编程人员已超过了现场操作工人,数控编程的工时费用,超过了机床的加工工时费50%,编程的周期超过了机加工周期。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目前没有降低模具成本,但模具生产已从依赖人的技巧转向数控化的自动、半自动化生产,这种高精度和无人化加工,使模具和产品件的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生产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技术使模具制造技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了积累经验,缩小差距,中国模具已经开始用多条腿走路。秦珂透露,一种是通过与国外联合设计,掏设计费的方式,潜心向国外学习设计;二是很多模具企业聘请日本、欧洲的人才做总经理,直接带来经验;三是模具行业近年来广泛开展模具制造、管理的信息化,抓精益制造,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积累经验。罗百辉建议,中国模具企业应加强中外双方的合作,由欧洲国家出订单和图纸,中国模具企业具体负责完成设计及加工制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欧洲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理念,加快工业化的改造,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秦珂认为国内制造企业应该给中国模具一些机会,“国家为了鼓励机床行业技术突破,推行了首台套机床使用政策,模具也需要首台套政策。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已与很多汽车厂商探讨此事,若不想长期受制于外国模具厂商,就应该给中国模具行业尝试的机会。”
  
  业内专家认为,与世界模具强国日本相比,中国模具业的精细设计和精加工能力也有待提升。
  
  首先是设计。丰田在设计阶段通过计算机的曲面造型,完成模面的精细设计。比如针对进料量不同设计各种拉延筋,同一套模不同部位的拉延筋截面不同,防回弹、过拉延处理,小压料面设计,凸凹模不等间隙设计等等。精细模面设计的结果,可以极大地减少型面加工、钳修、试模工时,它的作用非同小可。
  
  据介绍,除了精细化的设计,模面的加工是模具加工的重点,丰田在近年来大力发展高精度模面加工技术,取得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成果。
  
  业内专家指出,型面高精度加工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提高模面加工精度、提高加工到位程度、实现模面的精细设计。高精度加工除机床精度和刀具的管理外,主要是靠编程技术的改进来实现的。加工方法包括等高线加工、大长度顺向走刀加工,精加工走刀移行密度达到0.3毫米,同时改垂直刀为30度角的高速加工等等方法,以提高加工精度。同时在凹角清根、凸圆角加工到位、控制模具配合的不等距间隙、大可能的缩小符型面方面都要加工到位,以实现模面的精细加工。丰田通过高精度加工,使模具精度达到了模面的少钳工、无钳工化的目标。在丰田,模具一经加工完成,基本上不用修圆角、不用开间隙、不用修清根、不对刃口,不研合,甚至拉延模的型面都不用去刀痕、不推磨,的钳修就是用油石推磨拉延凸圆角和压料拉延面。而且次试模,无须修模的试压制件合格率都达到80%以上。

上一篇:中国五金行业发展须重视价值效应

下一篇:我国跻身模具大国行列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