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新形势探讨分析
- 2012/6/19 15:26:472231
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危机
新形势下,中国的制造业将面临双重危机:一是发达制造国家将利用已有的优势(环境、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等),在新的制造领域形成新的优势(新技术的突破、新的管理方法等),并利用新优势继续占领市场,形成对中国制造业的新打击;二是利用制造技术和服务,抢夺其它国家包括中国制造的中端市场。
装备制造“阿三个世界”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处于赶超者位置
当我们深入分析制造业发展格局的时候,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当前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尽管中国装备工业销售额2009年已经跃居世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加起来仍占到总量的70%,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特别是制造产品仍被发达国家牢牢控制。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仍然可以划分为三个世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是世界,虽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暂时遇到一些困难,但依然掌握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核心的技术,是主导者;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些拥有巨大的制造业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距世界仍然有很大距离,是跟随者;其他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为第三世界,这些国家既无先进技术又没有太强的工业基础,是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者,与二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8%,相比之下,美国2010年制造业产值为1.952万亿美元,占比为19.4%,中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
经过前一个发展周期的爆发式增长,中国装备制造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产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属于粗放型增长。
中国装备制造业总量虽然庞大,产业竞争力却不强。同时,影响的经济危机也迫使中国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
只有成功实现转型与升级的战略目标,装备制造的“三个世界”的格局才有可能改变。
装备制造未来新版图
中国装备制造业奠基于建国初的156个项目以及后来的三线建设。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
同时,一批与装备产业相关的新型工业基地正在逐步形成,主要分布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西部、华中、东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未来,中国装备制造的重点新兴区域将不断涌现,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区域分工将在各区域性产业集群中得到体现;中西部地区在政策扶持下,依托其资源优势也将加速发展。
环渤海地区是国内重要的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其中,北京是全国航空、卫星、床等行业的研发中心,辽宁、山东和河北依托其海洋优势,在原有装备工业基础上已逐步发展成为海洋工程装备、床以及轨道交通装备的产业聚集区。环渤海地区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大的集聚区,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内生力强大,是未来装备制造业的动力区。
长三角地区是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开发和生产基地,在国内装备制造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上海为国内民用航空装备科研和制造重点基地,江苏海洋装备工业发达。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中小企业集聚,装备工业发展具活力地区。
珠三角地区是床、智能机器人、海洋工程和航空服务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以广州为中心的深圳、佛山、珠海、东莞等市。珠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装备制造业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是未来的重要产业圈。
在中西部地区,湖南和山西分别以株洲和太原为中心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重要制造基地。在航空领域,湖南和江西作为国家重点航空产业基地所在地区也有快速发展。四川、重庆、陕西、贵州和云南5个省市,也逐渐形成了航空、卫星、轨道交通装备和机床等产业的集聚区。这些地区拥有一定的装备工业基础,虽然相关配套产业相对弱一些,但是,可以抓住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完善产业链,走特色发展道路。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传统老工业基地,虽然其在全国地位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在传统的重型装备领域依然占有很大比重。重型机床、金属冶炼、大型电力设备、飞机制造等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地位不断下降,如不能提升活力,进行产业升级,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地位将会继续下滑。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将加快集聚步伐,更快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人才和科技密集型地区集聚。
装备制造业强大的逻辑
中国装备制造业强大,其逻辑决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明。中工联创积聚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实现“无为中的有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长,资金需求量大,如果政府完全无为地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来发展装备制造业,在中国这样的产业发展环境下,终可能会出现市场调节失灵,装备制造业产业陷入恶性竞争的结果。但相反,如果政府一味地干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依靠政府手段宏观操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就会出现寡头垄断,资源配置率低下结果。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管理部门,应该在无为中实现有为。就是要利用市场的手段、要利用市场的思路来指导产业的发展。无为和有为都要适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无为中有为。
二要打破所有制偏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中国是一个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国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存,各种企业在同样的市场中竞争。目前,政府无论是在政策支持,还是在资金支持方面,都强调了所有制的平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有企业获得的支持力度依然较民营企业要大。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关键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目前的情形是,国家将大量的资源配置到国有企业,包括很多经营很差,缺乏创新的企业,而很多经营灵活,具有创新冲动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享受不到资源。实践证明,国有企业的整体活力低于民营企业。(2012年1-2月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利润下降19.7%,私营企业利润增加24.4%)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因此,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应以所有制来区分,而应该以创新能力和对产业的贡献度来区分。政府应该将的资源分配到有创新冲动,有创新能力,有创新成果的企业。
三是要大力培养原始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中国装备制造发展到现阶段,已经积累了足够的量变,资金、技术、人才、管理都有了足够的储备,已经成为装备制造大国,但依然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因为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较弱,使得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在关键点处处受制于人。关键技术是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通过购买获得,只能依靠自身的创新取得。
四是合理布局装备制造业,避免重复建设。中国各行各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装备制造业也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各地都会一窝蜂发展,不顾当地资源和条件是否合适,装备制造业尤其如此。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省份都具备一定的装备工业体系,虽然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中国装备工业遍地开花,分散发展,集聚度低,产业配套差,竞争力弱。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出台后,各个省份都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规划重点提出的五大产业,某些产业的低端产品出现了过剩。
这就需要站在全国角度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各地不同基础和资源优势,制定不同引导政策,使不同地区走特色发展之路,以产业链为中心集聚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装备产业空间布局特点,从资源集聚、配套环境和产业供应链条等方面入手,为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与服务基地。这样既能避免资源浪费,又能使不同产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中国的装备制造综合竞争力。
五是要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在装备制造业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发达国家政府不仅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中,一直把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整形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内容和政策目标。特别是德国,凭借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撑,使其在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
中国一惯有大而全的思想,重视发展大型企业,而忽略中小企业的作用。政府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大型企业的扶持上,政府希望培育大型集团,增强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众多的中小企业对装备制造业的贡献更大,创新动力更足,更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力。所以,政府应该从法律、金融、税收、技术开发等方面,更多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