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阀商务网

登录

日本五金小企业与中国五金小企业的差别

2012/6/26 17:10:192362
来源:民商 作者:佚名
  研究二战后日本这段奇迹般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制造业的荣衰对经济的影响贯彻始终,中国目前正走的,也正是日本曾经走过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粗放经济不会永远保持高速增长,面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及结构转型等问题,日本经验,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在日本考察的短短七天,日本的很多见闻,常常让我感到惊讶,日本人的礼貌、日本人的精细、日本人对环境的保护、日本人对文化的传承……作为一个与中国具有相近文化的国家,日本常常作为中国发展之镜鉴。特别是研究二战后日本这段奇迹般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制造业的荣衰对经济的影响贯彻始终,中国目前正走的,也正是日本曾经走过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粗放经济不会永远保持高速增长,面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及结构转型等问题,日本经验,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金字塔的关键塔基——中小企业撑起的“制造强国”
  
  日本从开始工业革命以后到战后的一段很长时间,以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为代表的“重大粗厚工业”一直统治着日本的产业界。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丰田汽车、索尼公司为代表的“轻小细薄”企业才成为日本的代表性企业,从而真正开始了战后历史上日本制造业的黄金时代。现在讨论“MadeinJapan”的时候,人们很自然地把眼光集中到丰田、本田、索尼、松下这些有名的代表日本制造金字塔尖的大企业身上,但其实,支撑这些大企业背后的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才真正构成了日本成为制造强国的关键塔基。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这些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得日本社会在战后经济成长时期避免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类似的情况下出现的两极分化、失业率上升、社会动荡不安等问题,从而保障了社会平稳、经济增长的局面。
  
  据统计,日本全国约有450万个中小企业,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雇佣的劳动人口占全部雇佣数的70%。日本法律上定义中小企业的范围较宽广,一般从雇佣人数来讲,300人以下算“中小企业”,但除了爱知县围绕着丰田汽车公司的那些企业之外,实际上能够达到这个员工数字的中小企业并不多。在日本说起“中小企业”,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东京大田区或者东大阪市的那些员工数在100人一下,其中多数又在50人以下的制造业厂家。
  
  这种大量存在的中小制造企业与其支撑的大企业之前,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系列企业”结构。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一个有强大产品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的大企业,为这个企业提供零件总成的成为“次供应商”,“次供应商”下又有一批“第二次供应商”,以此类推,以丰田为例,下面的供应商就有1000多家。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订货和提供所需产品和劳务的关系,小企业自身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研发能力,能够参与到大企业的产品规划设计中。以我们参观的上inx为例,企业一方面是为富士通、松下、欧姆龙等企业提供薄板金属零部件的供应商,根据上游企业的要求,研发生产出要求的零件,另一方面企业不断深挖这种精密薄板加工技术,专门研究“金属试作”,不断钻研提升工艺。正是这种工艺技术和研发能力,上下游企业得以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订单稳定,市场风险也小,便可专注于技术研发。日本的很多小企业数十年如一日,只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术,磨炼一项工艺。长时间专注一个领域,使这些企业更容易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
  
  现在一直被讨论的“代工”问题也许就能说明日本小企业与中国小企业的区别。中国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为国外大企业配套或向国外大企业提供各种劳务服务的,国外企业在中国进行的生产都是已经成熟了的产品,不会让这些中国中小企业参与其产品开发的过程。光靠“代工”是既不能得到技术也不能得到市场的。
  
  精致无处不在——职人精神与日本产业的特质
  
  日本小企业对工艺的执着钻研,反映在日本民族性格的一词就是“职人精神”,这构成日本制造业的特点——“精细化”。
  
  日本450万中小企业中,有超过10万家百年以上的老店企业成为中小企业的台柱,由几十万职人作为其主要构成。从京都府厅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京都这种百年老店就有1000多家,职人文化在京都得到很充分的展示。这些当时为皇室和贵族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手工艺人,涉及织染、陶器、涂漆、五金、和纸等各个方面,这些职人从上一代承受技艺,一生以“日无旁视”的专注精神从事其职,完善技艺,然后传承给下一代职人。今天,我们在京都看到的宇治茶、西阵织、月桂冠酒、莳绘漆、西阵“富宏染工”,都是传承好几代人的老店。
  
  溯源历史,日本从飞鸟时代传入华夏的典章制度之后,也将社会分成“士农工商”,但劳心者和劳力者之间的壁垒并不森严,“工”即职人受到相当的尊重。日本把这种文化称作“重职主义”,即劳身的手工艺职人受到社会的敬重。日本人尊敬勤勉的职人往往超过崇拜出类拔萃的天才。
  
  日本有两个成语形容职人文化的特点,一个叫“一生悬命”,即一生把命都悬在所从事的职事上,是敬业精神的具体写照。职人文化的这种精细、敬业,通过勤勉和努力,追求技艺的完善的特点,在日本中小企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以我们参观的上inx企业为例,企业的试做产品,那些薄如蝉翼的金属薄片,小如状的剪刀,都是工人一
  
  另一个叫“一筋”,有点类似中国的“一根筋”,即专注于一道、一艺,从一而终,决无变心的可能。这好像有点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没有变通的余地般顽固。不好说这种观念是好是坏,中国有句俗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切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定。在企业经营中,经常讲“核心竞争力”或者是“选择和集中”,也就是说,要理解自己的强项并在强项领域中去竞争。日本在泡沫经济时代,制造业开始萎缩,很多干实业做得很踏实的企业,开始多角化经营,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疯狂地涌入虚拟经济和土地,结果输得精光。同行的宫川先生就讲到一个例子,在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的很多大企业也把钱投入旅游地产,像在箱根这里,有很多度假村和酒店就是泡沫时代的产物,在泡沫破裂时,那些企业不得不砍掉那些投机的部门,终回归到实业的主体上来。日本在泡沫膨胀的时代,这种投机的心态也一度统领整个产业界,违背了日本传统的产业精神。而在泡沫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实业回归的日本,企业经营者会更加审慎企业的价值与目标,更加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伦理观越来越受到重视,日本传统的产业精神又回归正统。
  
  中国:野蛮增长的反思,重塑工业精神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支撑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沿海地区众多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形成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了竞争力,赢得了大量的订单,成为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MadeinChina”闻名。
  
  2007年以后,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新劳动法的实施、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购买力下降,以及越来越苛刻的环保法规的实施等因素,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遭遇“灭顶之灾”,给中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中国制造”这种野蛮式增长的背后,暴露的深层次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能源高消耗、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不及格被大量召回、食品安全问题、社会责任的缺失……所有这些矛盾的激发,终将逼迫中国产业经济的转型。
  
  现在,面对中国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仍然是一个战略课题。
  
  如果从文化特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去分析,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文化特质的影响。如日本制造业的精细化特质与日本的“职人文化”密切相关。回顾中国三十年的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三十年的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背后的根本的推动力,不乏说确实从政府到每一个人,对财富的追逐,把财富作为衡量人的一个价值标准,这种“财富标尺”把企业推向了追逐利润的沼泽。
  
  今天,我们看到整个产业界的一种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文化,整个经济活动指向实用性和功利性,那些频频曝光的地沟油、毒奶粉、毒等食品危机事件折射的很多中国企业对社会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对消费者的利益、对法律法规的漠视。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制造业谈升级转型,首先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从这一点来说,日本企业的这种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以创造顾客为目的,以科学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与合作意识为基础,追求不断进步的制造业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企业深思与学习。
  
  前些年,格力总裁董明珠发出“中国创造之路”的倡议发人深思。她提出中国企业应该践行一种“工业精神”,一种专业化精神、务实精神和执著精神。企业应该把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事业的核心,而非简单的赢取利润,企业的利润应该来自于自主创新而实现的核心技术的发展。从1991年到2011年,格力的产值从4亿元做到600亿元,企业的战略目标——成为制冷领域的企业。在家电多元化成风的环境下,格力却一直坚守专业化的战略思考:由于专业化,才有的技术地位,进而就可以创造更大的市场。在格力展览大厅的入口,有几行刻在玻璃板上的文字:“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精品的企业是丑陋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一个没有脊梁的企业是永远站不起来的”。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字之差在于观念的转变,立足于创造,才能静下心来钻研技术,做好产品,而不是急功近利,赚快钱。“日本制造”背后所蕴含的工业精神,应当植根于众多中国制造企业的灵魂深处。格力,不应仅仅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特例。

上一篇:环保投入增大 卫浴五金陷转型显困境

下一篇:我国五金铸件产业集群模式优势明显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