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门制造取得突破 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 2012/9/3 9:18:152595
今年8月,南方泵业发布上半年报,1~6月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6亿元,同比上升20.55%。据业内人士分析,该公司能够实现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高增长,一个主要原因是其主打产品不锈钢冲压焊接离心泵及其配套变频供水设备的收入稳健增长。
近年来,我国通用机械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泵阀等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能为市场提供一些中产品。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水泵、阀门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359亿元,同比增长28.41%;实现利润总额达490.86亿元,同比增长28.71%。但总体而言,我国泵阀市场产业集中度较低,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在拥有核心技术方面,国内企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据统计,2010年我国阀门表观消费约为120亿美元,其中进口额约为23亿美元。由此可见进口替代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
国内泵阀企业看准进口替代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纷纷研究开发中产品,并不断取得进步。
泵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核电站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作为其关键部件,核泵对安全性、密封性的标准要求非常高。同时,只有具备一定资质的企业,才能成为核电站的供应商。截至目前,经国家环保部公示,能够有资质生产核级泵的企业有16家。
在国家核电用泵国产化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几年研发,二代改进技术所用核二级泵、核三级泵已全部研发完成,并通过国家相关部门鉴定。国内生产核二级泵、核三级泵均有项目依托。安全壳喷淋泵、低压安注泵、上充泵、设备冷却泵、常规岛蜗壳式海水循环泵、凝结水泵均已批量生产。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4年时间,相继研制成功了核二级安全壳喷淋泵、余热排水泵、电动辅助给水泵、低压安注泵、上充泵和核三级设备冷却水泵。其中,为百万千瓦机组生产的低压安注泵已于今年初发往现场。同时,沈鼓为广东阳江核电站制造的海水循环泵也于今年初试水通车顺利完成,填补了中国重大装备空白。
重庆水泵股份有限公司经过5年时间,先后研制出用于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水压试验泵和上充泵样机,并通过专家鉴定。从2011年开始,上充泵相继在阳江、田湾核电项目上获得订单。现在该公司已批量生产上充泵,结束了国外公司垄断的历史。同时,该公司也是国内惟一同时获得容积泵和离心泵核二级设计、制造资格的厂家。
上海电力修造总厂有限公司研制生产了我国首台AP1000核电站常规岛给水泵组前置泵。经过试验,产品技术性能指标全部符合设计要求,部分指标甚至超过了设计要求。2010年12月,公司获得巴基斯坦3000MW核电厂工程C3/C4号机组常规岛主给水泵合同,现已安装运行。现该公司正在研制用于百万千瓦核电厂的常规岛主给水泵。
2008年以前,在火电行业的应用方面,超临界机组给水泵芯包全部为进口,国内泵制造企业仅仅是生产一个泵外筒体。其后,通过泵制造企业的不断努力,在借鉴国外技术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国内泵制造企业已经能够生产出600MW机组超临界给水泵芯包,现正在许多电厂运行。
到目前为止,国内350MW超临界机组锅炉给水芯包已全部实现国产化。600MW超临界机组中50%左右采用了国产芯包,并且国产化率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60万千瓦超超临界和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配套的高压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前置泵及海水循环泵等,正在进行研制开发,并有相当部分产品投入运行。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了火电站用超临界用锅炉给水泵、百万机组用全容量凝结水泵等。
当前,国内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给水芯包全部采用进口产品。不过,上海电力修造厂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首台给水泵样机已经完成了试制及性能试验,其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经性能试验检测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用国产芯包已经为时不远。
在石化行业的应用方面,固液两相流输送用泵一直为国外公司垄断。中国有色(沈阳)泵业公司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大流量、高压力的第三代双缸双作用、三缸单作用系列隔膜泵。现在,隔膜泵已成为煤化工成套装置中的核心设备之一。
大连深蓝泵业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是国内大的化工流程泵制造商之一。近几年共为千万吨级炼油厂提供数百台技术含量较高的石油化工流程泵,为国内首套100万吨乙烯提供低温泵,完全具备为10万以下空分装置配套的能力。其产品还出口巴基斯坦、越南、缅甸等国家。除此之外,大化肥装置用的高压甲胺泵、液氨泵、重油加氢高温、高压液力透平及百万乙烯装置急冷水泵、急冷油泵都已经研制成功,现已批量生产。
襄樊五二五泵业是我国特种泵制造企业,他们完成制造的30万吨磷酸装置用LHZ1500立式轴流泵和1000MW火电机组烟气脱硫用LC900/1150循环泵,替代了进口。目前公司在国内磷化工用泵市场占有率为70%左右,烟气脱硫泵市场占有率为40%。
总体来看,现在国内基本可以满足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煤化工装置对泵产品的要求。但由于石化系统用泵不但技术难度大,而且有耐腐蚀、抗磨损和耐高温高压等许多特殊要求,许多年来仍然有一些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石油冶炼装置上,主要有大功率磁力泵、屏蔽泵、减压塔底、加氢装置大功率高压液力透平;化工方面,大功率磁力泵、高速切线泵;液化天然气输送用的低温泵;油气混输用多用泵,90%以上进口;煤化工中高压水煤浆输送用的隔膜泵,80%以上为进口。
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大市场竞争力,国内的不少泵企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泵业分会秘书长李玉坤介绍,目前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泵国产化率达到70%左右;30万吨/年合成氨、52万吨/年尿素装置泵产品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年产千万吨炼油装置泵产品国产化率达到80%;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配套产品,煤制油装置中的泵产品国产化率也在不断提升。
阀门制造取得突破
目前,我国在核电用阀以及为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配套阀门等方面,主要依赖进口。不过,国内企业经过数年努力,已经在一些阀门制造领域取得了突破。
在核电用阀方面,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共同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关键阀门———核二级硬密封安全壳空气隔离阀,通过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部门在苏州主持的技术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核电站关键阀门技术指标达到了同类产品水平,产品性能可靠,结构新颖、合理,选材合适,属国内产品,为国内,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中核苏阀已正式跨入核电站关键阀门的研发制造领域。和同类产品相比,中核苏阀的产品价格不足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上海阀门厂有限公司为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研制的核一级快速启闭隔离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两项发明,主要用于一回路辅助系统切断或接通管路,执行系统的安全功能,其技术质量指标在国内处于并达到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在火电用阀方面,哈电集团哈尔滨电站阀门有限公司能够为超临界机组配套蒸汽及给水截止阀、止回阀、水压试验堵阀和超临界机组配套全量型安全阀、大口径闸阀等阀门。同时,他们还研发了我国台超临界堵阀,成功为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配套截止阀、止回阀、全量型安全阀、大口径闸阀。
大连大高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火电阀门国产化主力军之一,围绕“超(超)临界关键阀门的国产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其研制的主蒸汽管道疏水阀、二级过热器电动疏水阀、抽汽逆止阀、高排逆止阀、液动高加三通阀(入口/出口)、电动高加入口三通阀等样机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大高阀门样机产品结构设计合理,符合研发技术规范的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的国内、同等水平。
在石化用阀方面,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DN1400毫米超大口径伞齿轮低温闸阀,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1/3。打破了超大口径低温闸阀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48〃300LB焊接式硬密封蝶阀,原来只能从国外进口。而这款蝶阀是中核苏阀专为国内石化客户量身定做,目前已经交付用户使用。
进一步国产化空间不小
虽然近几年通过国内企业的努力,一些中泵阀产品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仍然有一些产品处于进口状态。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我国进口量较大的泵产品主要包括:液压往复式柱塞泵,其它液压往复式排液泵,回转式轴向柱塞泵,转速在10000转/分以下的其它离心泵、液体泵零件、真空泵等。阀产品主要包括:减压阀、油压传动阀、气压传动阀、安全阀或溢流阀、阀门零件等。
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负责人分析,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研发投入长期不足。国内企业在产品技术发展理念上与国外一些发达公司有着明显的差距。科研经费、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自主研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水泵行业不完全统计,研发资金投入占企业主营业收入还不到2%,与国外公司相比,全行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很少。相关统计表明,我国水泵行业全年研发费用,还不如国外一家企业的科研经费多。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据了解,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缓慢,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来源的57%依靠引进。虽然我国水泵制造行业大部分产品已经基本实现了自主生产制造,但国内企业多承担的是产品的低端加工环节,自主化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如现在已经开始国产化的核电站成套设备中的核级泵产品和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站成套设备中的高压锅炉给水泵芯包产品等,其关键的核心技术大部分仍需依赖进口。
第三,客户购买国内产品的意愿较差。虽然国内产品在性能指标上达到与国外同等水平,但一些客户仍然愿意购买国外的技术装备,使得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泵产品进入市场的难度增加。尽管不少国产泵产品具有相当的技术等级,但一些使用部门仍以缺乏运行业绩等理由而拒绝使用。
第四,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缺失。由于改制,一些面向行业服务的研究院所成为各自为战的企业,结构性质与工作重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行业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弱化,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速度缓慢,设计、工艺、材料与制造等标准很难与国外对接。
对此,有关人士提出三项建议:首先,建立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新机制。根据国家泵阀制造业综合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主导技术和产品开发实验室、试验基地和产品研制中心。依托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教机构,建立科技成果扩散站点。鼓励与支持建立泵阀制造业技术研发中心。
其次,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合理设置基层制造技术推广组织,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制造技术推广组织为主导,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制造技术推广体系。
另外,还要健全科技培训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单位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培训服务职能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充分发挥各级机构的力量。进一步完善新产品创新的市场环境,积极推进新产品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健全自主开发的新产品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