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将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 或迎井喷式发展
- 2012/9/18 16:27:452055
“一场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变革正在向我们走来,一个"家家都有机器人、厂厂都有机器人"的时代或已不再遥远。”日前,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毕亚雷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在调查中发现,工业机器人不仅渐渐成为工厂“香饽饽”,也有效地带动着产业技术升级。伴随着企业的生产自动化转型,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广阔。
发展工业机器人是大势所趋
前不久,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宣布将于10月份关闭其在中国的自有工厂。阿迪达斯关闭中国工厂,并不是孤立事件。早在2009年,耐克便关闭了其在中国拥有的设在太仓的鞋类生产厂。而近,更有一系列美国企业迁回本土:福特汽车公司,要把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也把它的陶瓷杯制造,从中国转回美国中西部;摩托罗拉宣布在中国进行大幅裁员;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卡特彼勒等世界五,也在今年上半年纷纷将部分产品从中国多家代工工厂撤回本土生产……
对于它们离开中国的原因,市场人士解读不尽相同,但一个普遍的原因则是: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廉价的产品制造基地。
深圳众为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事业二部市场总监刘勇分析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主要原因。近几年来,中国各地都上调了低工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低工资是印度的两至三倍。评估亚洲15个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低法定工资以及相关强制性福利支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包括工资和福利成本)位列第三,仅次于马来西亚和泰国。
基于这一背景,毕亚雷认为,随着世界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机器人能力不断增强,愈来愈多的手工作业将被更具有性价比的自动化作业所代替,一些低利润、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被逐渐淘汰。大力发展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已是大势所趋。
机器人产业或迎井喷式发展
来自中国工控网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51%。工控网市场研究与咨询业务分析师王晓冬预计,未来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将保持28%左右的稳定增长速度。
与一些生产型企业的外迁相比,近年来上一些先进的机器人企业却瞄准了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大举进入中国。除了早已进入中国的发那科(FANUC)、ABB、川崎等企业,去年底,丹麦UniversalRobots机器人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今年1月份,爱普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成果转化、合作推广等方面达成共识。3月6日,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安川电机株式会社正式落户中国,将进行工业机器人设备及附属品、零部件的开发、设计、生产。同样在今年3月,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AdeptTechnology公司正式落户上海,在华成立家子公司爱德普机器人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据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透露,2010年,我国机器人产值仅占机器人市场规模的1/20。
当年机器人市场增长10%左右,我国增长达51%,增速位居,增量仅次于日韩,排在第三。“预计未来几年内,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很可能是井喷式发展。”曲道奎判断。爱德普中国区运营客户服务经理苏金龙表示:“我们对中国机器人市场远景比较看好。”
目前企业普遍需自动化改造
去年,世界大代工企业之一的富士康宣布,将在3年内生产装配100万台机器人,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招工难问题。而资料显示,富士康在中国的工人总数约为120万,仅深圳的工人总数就在40万左右。
对此,众为兴的刘勇向深圳商报笔者算了一笔账:富士康装配的工业机器人,只有40%左右是关节型机器人,60%左右是价格较低的直角坐标机器人,它们大多在3~4万元一台。即便按照一台关节型机器人10万元计算,对比目前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工人工资水平,实际上仅相当于一个岗位1年左右的劳动力成本。
“比如一个工人月工资是3000元,一个岗位实行两班倒,那么算上加班工资的话,一个岗位的劳动力成本也在8万元左右。而工业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且产品的标准化、精度等将大大提高。按照工业生产上的一般规律,设备投入的回收期在两年就可以做到了。”刘勇认为,经济是富士康上马机器人项目的主要目的。
工业机器人市场有多大?刘勇同样算了一笔账:参照富士康的100万台机器人计划,富士康的产值约占珠三角工业产值的1/4,如果未来3年珠三角企业2/3的生产线有自动化改造的需求,那么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就在200万台左右。刘勇认为,这个市场“真的非常大”。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上周给笔者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中表示,珠三角地区正处于工业化转型过程中,目前生产企业普遍需要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
国产机器人盼出台扶持政策
市场前景广阔,现实的困境并不乐观,中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并未在市场中占得先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不到总量的1%,其中国产的机器人约占30%,其余皆是从日本、美国、瑞典、德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引进。
“中国真正有规模、实现大批量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几乎没有,主要是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性零部件如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受制于人。而采用国外关键零部件生产的国产机器人,价格上并没有多少优势,所以客户大多选择国外的机器人。”刘勇透露,以众为兴这样在国内处于地位的企业来说,其关节型机器人一年的产销量也就数百台。
刘勇认为,工业机器人作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皇冠上耀眼的明珠,希望国家在开展基础学科的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以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应该加大应用技术上的投入,出台相关的鼓励和奖励措施,不光为研发和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进行扶持,同时为运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提供奖励。
“对于机器人产业,国家并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而更多的是将其等同于高科技产业。”刘勇表示,这是一大遗憾。毕亚雷同样建议,国家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型产业予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