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机床跨越发展纪实 勇登机床
- 2012/11/2 13:34:354199
2012年初,从调查机构——美国加德纳公司传来了一个震撼世界机床业的消息:2011年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销售额180亿元,沈阳机床机床主业经营规模跃居世界行业首位。
2002年世界排名第三十六位;2011年同行业销售收入。
“作为‘中国装备、中国制造’的代表性企业,我们在中央领导的关注下,在辽宁省和沈阳市全力支持下,寻找到一条打造中国特色现代化国企的崛起之路,一条令世人瞩目的‘中国智造’的升级之路,一条做大机床产业、成为企业的超越之路。”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说。
一位工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曾这样评价: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创新资源逐渐成熟,开始进入科技创新活动的活跃期,在机床等领域已到了由技术模仿跟踪转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进而在产业发展制高点上挑战。
由产业跟踪到技术自立:
走出传统企业“既大又强”的崛起之路
机床作为制造工业的母机,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机床行业长期以来却处于技术模仿阶段,苦苦追赶企业,寻求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期,仍然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提供了全世界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占有天时、地利的中国本土企业理应有更大的作为,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的大舞台。在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时期,机床行业必须完成两大历史使命,首先是培育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二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一位工业经济方面的专家如是说。
其实,我们并不缺大型机床企业,但“大而不强”是痼疾,装备制造业也一直处于“空心化”,机床行业迟迟没有企业。
担子几乎没有选择地落在沈阳机床人的肩上。“沈阳机床集团成为工信部‘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装备制造行业水平的企业。”关锡友说。近年来,沈阳机床集团正在通过技术突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路径,破解着这些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痼疾顽症。
没有自主核心技术,就不可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数控系统被称为数控机床的“大脑”,占数控机床成本相当高,有的甚至高达30%—50%。解决不了数控系统的产业化问题,就无法突破机床产业“中国制造”核心的问题。
2009年是攻坚克难的一个历史节点。沈阳机床集团全面建立了独有的数控系统研发、产业化、应用的三层体系,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式和化研发体系的“三位一体”格局。以沈阳机床为依托筹建的“数控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机床行业设立在企业的重点实验室。由沈阳机床牵头,联合8家企业、6家院所组建的“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旨在提高重大装备和新技术水平,进而推进沈阳机床集团加快产品结构战略性大调整,打造产品、树立品牌,形成独有的竞争优势。在2011年,沈阳机床集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年,沈阳机床集团突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历史性地攻克数控系统核心技术。经过科研团队5年研发、数亿元巨额投资,沈阳机床的“飞阳”数控系统终于实现产业化。在今年上半年南京机床展,沈阳机床集团自主研发的飞阳数控系统的5台产品,具有特征编程、图形诊断、机床实时监控等智能化、客户化功能,受到市场青睐。“这是世界上真正的次出现智能化机床,具有水平。”机床协会一位专家评价道。
今年8月9日,在中央领导的亲自倡导下,沈阳机床智能化装备培训基地建设正式启动,沈阳机床为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10所院校提供20台配置飞阳数控系统的智能化装备(数控车床)。预计到“十二五”末期,飞阳数控机床将形成订单1万台。
从技术追踪到技术,科技创新令沈阳机床集团脱胎换骨。“目前沈阳机床集团已形成由19家企业组成,年产5万台,30亿规模的代工生产(OEM)普通机床制造产业群。销售收入世界代表我们是世界大,下一个目标,是世界强。”关锡友说。
一步活而步步活。青春焕发的沈阳机床集团腾出双手开始实施开发高技术、低成本产品的“SMART登峰计划”,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转体系,也成为综合性盈利能力高的企业。
技术研发能力、市场获得能力、社会资源凝聚能力的快速提升,成就沈阳机床集团“既大又强”的崛起路径。而在技术、人才、研发、市场等系统性集成创新中,沈阳机床集团完成了基因之变,完成了向世界的精彩跨越。
打破垄断:
探索“中国智造”的突围之路
2011年12月28日,由经济日报主办的“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沈阳机床集团作为中国机床行业创新型企业代表荣获“中国创新型企业”称号。大会评价沈阳机床为“在科技大格局中,我国正在由全面的‘追赶者’向部分领域的‘同行者’前行,并在某些领域向‘’靠近”的“中国智造”样板企业。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年会上一语中的:“纵观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关键。中央判断整个‘十二五’期间,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不可确定的风险。”
机遇与风险并存,中国机床行业尤为明显。“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机床产业受到严峻的考验:德、日等国的机床巨头放下身段,降低价格,以高技术、低成本产品抢占中国市场,国产数控机床所占市场比例持续下滑;人民币升值和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使中国机床企业备受煎熬。也正是因为如此,沈阳机床集团在中国的“十二五”开局之年,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智造”的代表企业,其突围之路更显胆识和智慧。
“我们在2003年便组成了核心技术团队,在机床行业利润微薄的情况下,每年投入2亿元的巨资,在卧薪尝胆中默默探索,终攻破了长期困扰中国机床业的数控系统研究难题,完成了自主技术的全面突破。”关锡友说。
2007年成立的沈阳机床集团上海技术研发中心,与沈阳计算机研究所、日本安川电机、意大利菲迪亚公司组成了三国四方的科研攻坚团队,终于形成了“飞阳”运动控制系统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彻底地打破西门子、法那克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2010年成为中国机床行业的一大分水岭。在南京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沈阳机床集团积蓄了10多年的技术优势喷薄而出,一举推出了世界款自动镗床、中国机床个“大脑”——“飞阳”数控系统、代表中国高水平的立式车铣中心、大型动梁龙门移动式加工中心等25类产品,轰动了国内、机床业。
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机床展上,沈阳机床集团再次推出25件产品。“每年都能够自主研发出数十种产品,说明沈阳机床集团已成为‘中国智造’具魅力的风景线。”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一位专家评论说。世界工业史上有一个规律,制造业强国必然会催生一个强大的机床制造企业,比如以服务本国制造业起家的德国西门子、美国GE。沈阳机床集团车间里,跳动着“中国制造”发展的强劲脉搏。车间内生产的各类机床产品前,用户名字包括潍柴动力、陕西重高、广东富华等“中国制造”企业,一台台自主研发的数控产品,成为“中国制造”产业链的形象的诠释。而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母体”,沈阳机床集团正为“中国制造”提供着坚实的基础和腾飞的跳板。
布局市场:
寻求中国国企的超越之路
每次危机都蕴含着更大的机遇。当前世界经济下滑压力加大,而沈阳机床集团苦练内功全力打造“欧洲大本营”:在柏林建设高水平的产品设计中心,三年后完成全部系列产品的更新与换代;在法兰克福建设面向欧洲的营销与服务中心,建立德国设计、沈阳制造、销售的新模式;实施在德国希斯分公司的转型升级,使之成为重大型产品制造中心、新产品试造中心及精密功能部件制造中心。
2011年以来,在国家、辽宁省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沈阳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提出,沈阳要打造世界装备制造基地,实现沈阳装备制造业二次飞跃的战略。沈阳“装备制造业推进组”精心策划先后召开了六次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了以沈阳机床产业发展为中心,打造世界企业的一系列行动方案。
由此,沈阳机床集团的战略举措越来越明确,找到了一条打造世界企业的新途径。
突破核心技术,实现向制造跨越。与世界机床巨头“掰手腕”要有硬实力做支撑。沈阳机床集团已攻克困扰我国数控机床发展的核心技术,正在实现向制造跨越的发展阶段。当前,数控系统软件与硬件都已通过严格测试,并进行数控车床应用集成测试,已经进入了批量生产的产业化阶段。沈阳机床集团与深圳麦格米特、二一三厂决定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投资组建数控系统产业化基地,今年要批量生产数控系统。沈阳机床集团通过所掌握的运动控制技术,开展工业机器人、太阳能跟踪定位控制系统等新业务,向制造跨越。
瞄准世界未来,用世界眼光,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变身沈阳创造。今年一季度,沈阳机床集团大型基地投产,将达世界水平。该基地将转移德国希斯重大型产品及新设计ASCA系列产品,重新激活“ASCA”这个享誉欧洲的老品牌。预计2015年可实现年产机床1万台。
借助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形成专业化、化、社会化的完整配套体系。今年开始,沈阳机床集团启动CAK低档数控车床的OEM社会化转移,同时使普通机床实现升级。此外,沈阳机床集团与于洪区共同建设64亿规模的数控机床零部件加工配套集群,今年底将形成规模和配套能力。沈阳机床集团还与瑧赏刀库、旭泰主轴等台企进行了“厂中厂”模式合作,今年一季度开始托管生产。
从制造商到工业服务商:
探索中国装备的转型升级之路
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影响着整个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沈阳机床的发展高度关注。2006年,中央领导对沈阳机床提出占领数控机床的制高点的希望。去年,沈阳机床成功攻破数控机床核心技术,在制造出智能化机床。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将机床行业重大科技专项给予沈阳机床,并将数控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在沈阳机床;辽宁省、沈阳市对沈阳机床全力扶持,每年分别给予1亿元的专项科技补贴;沈阳市委、市政府一年内召开3次推进沈阳机床做大做强、的专题会议。众所周知,机床行业如今竞争格外激烈,欧美国家的机床企业已进入“后工业时代”,依靠品牌和服务等非制造领域攻占市场。
因此,沈阳机床决策者判断:生产传统机床,再做增量已没有潜力!“近5年来,沈阳机床几乎平均每年有约10万台产量。”关锡友说,“我们现在就要意识到,当市场基本饱和的时候,沈阳机床怎么办?因此,我们必须要依托已掌握的核心技术,已拥有的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并利用金融工具,实现从传统制造商向工业服务商转型。”
沈阳机床决策者提出,要用三大调整实现三大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调整;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建立起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新组织结构;经营结构调整,从传统的做机床,向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转变。企业发展理念,也从传统的以生产制造为核心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积极从橄榄形向哑铃形转变。三个结构调整之后,重要的是在企业内部带来的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前是生产一线员工占员工总数的70%,沈阳机床未来的战略目标是工业服务商,就是说未来企业营销、服务、研发人员会占到全员的50%。通过一系列变革,沈阳机床终实现三大转型:,开办产业金融租赁公司,完成产融结合;第二,实现信息化和传统产业的融合,继续推进机床智能化;第三,是用存量发展未来,产品制造不再是资源消耗性,实现机床再制造。
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沈阳机床发起成立的家产业金融租赁公司进展顺利。为尽快适应市场为导向的变化,集团还组建了工业服务事业部。
沈阳机床还建立起机床行业全新的“4S店”营销模式。2010年,沈阳机床4S店发展至7家,实现销售额25.2亿元,占总销售额的23.6%。2011年则占到30%以上,大的4S店销售额超过5亿元。客户服务2小时及时响应率达97%,客户平均满意度由原来的66%提升到90%。目前,已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北四大区域的主要城市成立18家特许销售中心、4S店,预计2015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50至70家4S店,将建设20家功能强大的海外营销与服务平台。
伴随着结构调整的强力推进,沈阳机床正在大踏步地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十二五”期间,沈阳机床集团将以主厂区作为发展核心区,构建规模300亿、世界的主机核心区;在于洪区,沈阳机床集团将构建数控机床加工配套产业群,通过OEM招商,两年内形成30家企业的社会化体系;在辽中县,沈阳机床集团将构建机床铸锻及粗加工产业群,打造出一个年产80万吨以沈阳机床集团为核心、服务于沈阳装备制造业、经济规模突破百亿的现代铸锻产业新城。
沈阳机床集团一直把发展之路比喻为珠穆朗玛峰的攀登之路。到2015年,沈阳机床集团将通过六项重大举措实现经营规模突破500亿,全力打造机床装备、自动化装备、3C装备、金融服务、精密铸造、工业成套、欧洲业务七大业务板块,成为世界机床市场的者,打造世界的创新型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