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条约”诞生
- 2013/1/22 16:44:264240
近年来,社会为限制汞排放与使用做出了积极努力。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汞排放评估报告》。之后,两年一次的联合国环境会议上,都会讨论汞污染问题,要求对含汞农药、废弃电子产品等进行控制。
直到2009年2月,在肯尼亚举行的环境部长会议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才终同意,就建立汞污染限制条约进行谈判。不过,一些汞排放大国拒绝加入或签署任何具有法律约束性的条约。
1月13日至18日在日内瓦召开的是第五届、也是后一届谈判委员会会议,147成员国均派代表参加会议,充分表明了各国的重视程度。会议经过艰难磋商,终于1月19日凌晨通过了有关限制和减少汞排放的《水俣公约》。公约规定2020年前禁止生产和进出口的含汞类产品有:电池,植入性医疗器械所使用的钮扣电池除外;开关和继电器;某些类型的荧光灯;肥皂和化妆品。2020年前应逐步淘汰某些非电子医疗设备,如温度计、血压计。
不过,由于各方分歧较大,本次会议未能就生产企业的规模与排放量作出规定,这一问题将推迟到条约生效后的次会议上讨论。该条约将于今年10月在日本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会议上正式签署,顺利的话,有望在一到两年后生效并开始执行。
汞,俗称“水银”。金属汞的工业用途很广泛,如金矿提炼、燃煤发电、水泥生产等。目前,每年有2000吨不可降解的金属汞被排放到大自然中。另外,汞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水银体温计、水银血压计、补牙材料、荧光灯管、含汞电池、某些美白护肤用品和电子产品等,这其中体温计和血压计的用汞量占有很大比例。一支含汞体温计一旦破碎,溢出的水银迅速蒸发到空气中。这些外泄的汞全部蒸发后可以使一间15平方米大、3米高的房间内的空气汞浓度超出大允许浓度的200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