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季节地下管道遭遇考验 城市建设须完善排水管网
- 2013/6/26 10:59:554073
本文出自中国泵阀商务网(www.bf35.com),如需转载请与本网联系
BF35导读:进入暴雨季节,不少城市遭遇了“看海”、被困的悲剧,在不可避免的天气灾害面前我们是无力的,但城市管道排水建设却是可以改变的。在暴雨面前城市良心在经受考验。红色预警!城市道路成
昨天,扬州、南京发出暴雨别预警红色预警;泰州、镇江、南通则发布橙色预警信号。中午12时10分,南京新庄立交桥下路面,记者趟了几个来回,路面积水20多厘米。跟着防汛巡防车来到这里的南京城管行政执法大队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罗贤友,几番联系市政人员打开窨井盖排水,但人迟迟不到。
“被堵在路上过不来!”南京玄武区城管执法大队锁金村中队长许盼说“自己也干着急”。当着记者的面,他用撬棒打开市政检查井。不远处,身着市政制服的刘师傅则掀开一个有线电视窨井盖排水。
“没办法,雨水井排水能力跟不上。”许盼说,早上7点,自己就带着10多名队员,在责任路段6个积水点来回巡查。“打开一个井盖,我们就会留人看守,防止车辆和行人受到伤害。”直到下午2点10分,此处路面积水才基本排除。
下午1点10分,记者来到南京集庆门大街北与江东中路交叉处,这里积水深处已淹到人的膝盖。积水中,有6人“以脚探路”,一遍又一遍来回走着。不一会,一位男子弯腰从水中捞出一张汽车牌照。
“这是你的车牌照吗?”记者问。
“是的。这里水太深,刚才我加大油门冲过去,没想到开出积水区停车一看,牌照没了。”他略带侥幸地说。有位别克车司机,比他更惨,车没出积水区就熄火了。
据南京市交管局发布的信息,当天上午,南京市区主要积水路段逾15条,包括:大行宫至太长岗、中山南路建邺路东南口、中山东路清溪路、万达燕山路,以及江东中路集庆门大街至江东中路应天大街路段、中央路玄武门、尧新广场、软件大道花神庙附近等。
从前天晚上到昨天中午,扬州市区降雨量已逾130毫米,给城市道路排水带来困难,城区个别路段一片。上午8点40分,一辆公交车驶至该市朱塘路石油山庄站台附近时熄火,淹入齐腰深的积水中,车上15名急着上班的乘客被困,当地消防部门接警后迅速赶往现场救援。当天中午,扬州部分学校宣布下午放假。
暴雨同样造成南通城市多处内涝。上午10点,记者在市区西寺路看到,机动车只能缓慢通行,造成路面拥堵。在都市华城小区内,积水已淹没汽车的小半个轮胎;在桃坞路上,汽车驶过溅起一人多高的水花。
功课做在前,才有“不涝不淹”
“建邺区万达广场西侧燕山路,积水40厘米,9点58分。”昨天上午,坐落在南京城北五所村的南京市城区防汛遥测系统大屏幕上,清晰显示河西燕山路积水情况。
“组织人员封锁交通。”南京城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明东一面盯着大屏幕,一面跟建邺区防办副主任陈玮商定,在打开污水管网助排的基础上,及时启动交通管制的防汛预案。
新庄立交桥下路面是南京容易积淹水的路段之一。昨天上午,记者在立交桥一根桥墩边,看到一个高约3米、直径10厘米的蓝白颜色相间的圆柱形杆子,柱上每隔大约20厘米开有一个小孔,雨水可通过小孔进入圆柱。“杆子内部装了数字电传感器,能把这个位置的水深情况反映出来,及时传到防汛指挥中心的预警检测屏幕上。”陈明东说。
当天,南京城管、住建、气象、交管、供电、园林等部门均派专人,在市城区防汛办公室协调组织防汛。各巡查单位纷纷上路巡查,发现险情迅速清除。下午16时,南京市防汛部门称,城区积水点位与往年相比呈下降趋势。全市共接报短暂积水点位40余处,除燕山路、花红园等少数积水点位仍在抢排外,其余点位积水基本处理完毕。
而在扬州,受益于前年推进的城市“不涝不淹工程”,部分完成整治的路段,道路积水并不明显。在扬州揽月桥南侧的新城河西岸,记者看到,两根直径1.2米的排水管直抵水面,它们担负着分流、排放兴城西路、邗江路及两侧小区雨水的任务。今年,建设部门将原先偏小的地下雨水管管径,从0.6米扩至0.8米—1.2米,管道在道路南北两侧分开布置,雨水分别排到新城河,排水量大大增加。
宝带新村西门外维扬路,前些年也是逢暴雨天必淹,昨天没有积水。积水哪去了?记者从路面密集的雨水箅上找到答案。在扬州望月路,每隔10多米,就有一处雨水箅,面积也比改造前大了许多,雨水经此及时排入地下。
路面的雨水快速排入地下管道还不够,还要能快速排入河道。去年以来,扬州把河道清淤作为打造“不涝不淹”城市的重要措施。今年初,该市对玉带河、念四河等6条河道实施清淤。昨天的这场大雨,让市民看到效果。
城市排水,需要多头并进
昨天中午,记者赶到南京大锏银巷小区时,只见居民楼下地面都是水,有人通过机泵、软管将窨井里的雨水往路面排。
“到处有积水!小区搞了雨污分流工程,但附近其他地方的管道还没弄好,所以不下水。”住户王东生希望雨污分流工程早点完工。
暴雨中,有不少人对雨污分流工程产生质疑。网友“不起名咋滴”戏作一词:“君不见城市排水纯扯淡,朝来雨水暮成海……雨污分流有啥用,雨水散尽还复来。”而一位不愿具名的城建专家指出,雨污分流,其实是另铺一个排污管道,原来既要排污水又要排雨水的管道就能专门排雨水,这对促进雨水快速排放肯定有好处。现在的问题是在建工地太多,导致下水不畅;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管道还是太细!
他认为,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一座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至少要按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设计施工城防系统。”另外,前些年的城市建设中,不少城市改变甚至填埋河道,降低城市蓄水能力。此外,大面积的土地被钢筋水泥硬化,原本“会呼吸的地面”变得无法渗水,自身失去排水功能。
重新为城市“舒筋活血”,必须建设完善地下排水管网,同时也要建设路面“留水”系统。德国对雨水的输送就有地下管道和地表明沟两种形式。地表明沟就是人工河道,既考虑雨水传输的功能,也考虑对构造城市景观的作用,通常将其模拟为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从上世纪60年代起,德国就采用透水材料铺装路面,改造不透水路面。而居民区一般采用人工湖,或通过绿地、花园、人工湿地,增加雨水入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