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阀商务网

登录

装备制造竞争力江苏居首 中部地区活力强劲

2013/11/21 11:02:554529
来源:中国泵阀商务网
  (本文来源:中国泵阀商务网www.bf35.com,如需转载请与本网联系。)
  
  BF35导读: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12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无论是规模还是综合竞争力(非全口径),江苏、山东、广东都稳居前三名。其中,2012年综合竞争力排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河南、安徽、上海、湖北、河北。
  
  据了解,这是自2008年以来,机械信息院连续第五次发布“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分析报告”。该报告通过对规模实力、经济效益、创新能力、竞争力、综合竞争力等排名,综合分析和研判了各省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石勇近日对此作了解读。

  
  主要分析区域竞争力
  
  通常情况下,业内认同装备制造业与全口径装备制造业两个概念。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8大类;全口径装备制造业不仅包括装备制造业中的8大类,还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共9大类。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按照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与数据可获性的基本原则,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的课题组构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全口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规模实力、经济效益、化程度、创新能力4个一级指标与12个二级指标,力求达到既体现规模性,又强调增长性;既注重总量性,又突出效益性;既分析竞争力,又比较创新能力。
  
  描绘装备制造业版图
  
  从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看,2012年规模实力排在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安徽、河南、辽宁、上海、四川、湖北。从非全口径看,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江苏、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河南、安徽、上海、湖北、河北。其中,江苏省均位列。
  
  我们认为,江苏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之所以能够以优势稳居,与其健全的产业体系、种类繁多的产品体系、数量众多的重点产业基地、较强的增长活力等密切相关。
  
  山东省、广东省、浙江省、辽宁省、上海市均是传统的(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强省(市),规模实力仍保持地位。具体来看,虽然浙江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位居辽宁省之前,但是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后,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却排在辽宁省之后。与之相似,安徽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位居河南省之前,但是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后,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排在河南省之后,其主要原因在于浙江省、安徽省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本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的比重相对较高。
  
  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等中部省份(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的快速提高,表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特别是河南省和安徽省,近几年两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持续位居前列,促进了其规模实力的快速提升。
  
  四川省不但是传统的装备制造业重点省份之一,而且也是西部地区惟一一个进入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前的省份。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之后,四川省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却排在前之外,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几年该省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较快,占本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于河北省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后的装备制造业规模实力列居第十位,表明其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上,从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看,2012年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山东、上海、广东、浙江、河南、安徽、天津、四川、辽宁。从非全口径看,排名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江苏、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河南、安徽、上海、湖北、河北。
  
  无论是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还是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装备制造业,江苏省、山东省的综合竞争力均分别稳居、第二。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两省份完整的产业体系、竞争力突出的大型企业、充满活力的广大中小企业、较强的竞争力、较为过硬的创新能力等方面。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辽宁省也都是传统的(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强省市,以各自优势继续保持地位。其中,辽宁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仅排在第十位,但去除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却位居第四位,其主要原因在于该省传统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优势突出。河南省、安徽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表明中部地区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活力强劲。
  
  创新成就发展潜力
  
  从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看,2012年创新能力排在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浙江、江苏、安徽、上海、黑龙江、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其中,北京市以较大的得分差距其他省市,稳居。从非全口径看,排名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广东、黑龙江、四川、陕西、山西。其中,北京以明显优势其他省市,仍稳居。
  
  无论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还是去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装备制造业,北京市的创新能力都无可争议地以优势稳居。我们认为,之所以北京市(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如此过硬,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拥有数量多的、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二是集聚了全国数量多的、创新型的、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人员;三是较为过硬的企业竞争力;四是上述科研机构、企业和研究人员创造了数量多的,尤其是发明。
  
  广东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被挤出前,其主要原因在于该省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比较高,而我国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遍技术含量很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也落后于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其主要原因在于该省装备制造业中很大部分属于简单组装型、加工贸易型产业,其产业发展模式决定了其对创新重视程度的不足,进而使得其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均较薄弱。
  
  安徽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分别位居全国第四和第五位,河南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排名第十,均得益于近几年两个省份(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与竞争力提升;黑龙江省和陕西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均挤进了前,主要源于两个省份拥有数量较多的企业、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并创造了较多的。
  
  云南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进入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也位列第十,其主要原因在于两个省份均拥有一定特色、竞争力较强的装备制造行业,且这些特色行业的创新能力、产出水平均较高。
  
  此外,贵州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均位居第十一位,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该省(全口径)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小,但中国航空工业、中国航天科工等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均在该省建立了重要的产业基地,军民结合类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
  
  打好转型升级战
  
  “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分析”基于全面、系统、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体现各省、市、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与竞争优势,而且也能够反映各省、市、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可以较好地为各省、市、区制定和实施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是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从事战略咨询与信息研究的主要部门之一,数十年来长期跟踪研究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与新动向,是该所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承担了数十项相关的、省部级重大课题。特别是自2008年9月以来,承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重大问题研究项目:“月度、季度、年度全国及重点地区装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与监测预警”,开展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等。
  
  我们在做好全国及重点地区与美、日、德、韩、俄等国家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分析与景气监测预警的基础上,为了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研究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专门成立课题组,并建立了相关指标体系,连续多年开展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分析研究工作,今后也将延续这一重要的工作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装备制造业作为新时期的主导产业企稳回升,带动国内经济走出低谷,并取得重大进步,实现历史性跨越。2009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超过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8.34万亿元,仍以较大优势保持世界。汽车、发电设备、机床、船舶、大中型拖拉机等主要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虽然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很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配套能力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总体较为粗放,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四化”进程加快推进等均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重大机遇。目前,中国已经步入以转型升级为主基调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下一步,建议通过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基础配套能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兼并重组,深度推进“两化融合”,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举措,促进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新加坡非石油出口回暖 中国市场增幅大

下一篇:天然气新价格方案快有望明年初执行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