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加大对于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扶持
- 2013/12/2 16:20:244264
B35导读:雾霾来袭,PM2.5接连“爆表”,资本市场随之作出反应,大气治理、检测设备乃至整个环保板块再次受到关注,其中垃圾焚烧发电产业更是成为各路资本竞相追逐的“蓝海”。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已然成了国家、资本共同关注的热点。垃圾处理处置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一环,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局面的同时,竞争也趋向白热化。
垃圾发电产业市场发展空间宽阔
进入“十二五”,国家对于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扶持正在加码、政策红利不断。在“十二五”规划的配套政策中,垃圾焚烧处理及焚烧发电相关产业更是被纳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范畴。2012年,国家相继出台两项发电价格政策推动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发展,并明确指出: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
此外,运营成本低也是吸引各家公司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垃圾发电项目投产后,企业的成本主要来源于设备维护和人员工资,项目投产后的前3年可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年至第6年则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另外,符合条件的还可申请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获取碳减排收入。
垃圾发电产业的高速发展空间和高利润率回报吸引企业竞相涉足该领域。据统计,当前我国垃圾焚烧比例在15%-20%之间,焚烧处理能力是2005年的近3倍,达到9.4万吨/日,但与“十二五”规划的全国35%以上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BOT模式成主流
尽管垃圾发电项目长期收益较为稳定,但前期投资金额大、技术复杂等特点却难以规避。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考虑到财力和专业人才的缺乏,采用BOT模式成为近年垃圾发电项目的趋势。
目前垃圾发电运营商以BOT模式运营为主并受到政府保护,以补贴、上网电价和税收优惠为核心收入来源。垃圾作为原材料免费,运营企业还可获得补贴及各项优惠,再加上该业务的自然垄断性,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业内预计,就一个400吨/日的项目而言,可贡献净利润约4000万元/年。2012年以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审批、上马呈现加快趋势,有近40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达170亿元。
政府通过契约授予企业一定期限的垃圾处理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垃圾处理设施,并准许企业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目前,上市公司获得的特许期限普遍为25年至35年。
国金证券分析师赵乾明就表示,由于垃圾发电采用BOT的模式,因此初始投资较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足够的能力进入,因此在“跑马圈地”阶段,融资扩张成为企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以桑德环境为例,公司是国内固废处理领域的企业,近年来发力城市垃圾处理项目,2012年以来相继签下7个垃圾发电项目。为满足资金需求,公司在2012年末配股融资18.5亿元,今年年初又提出30亿元债券融资计划,充足的资金储备是连续签订垃圾发电项目的保障。
进入“十二五”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垃圾发电以及固废行业发展的规范政策,并且对于行业的标准和监管也在逐渐加严,因此未来对于资质有限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标准和监管门槛将限制其进入,资源会向进一步集中。垃圾焚烧发电采用的商业模式以及处理半径都决定其具有天然垄断性,“跑马圈地”期结束后,行业将很有可能快速进入“坐地垄断”的阶段。
业内分析认为,除了BOT模式所带来的垄断性之外,从经济性以及收集角度看,区域内垃圾产生量基本稳定且难以远距离运输,因此具有特定的处理半径和排他性,使得特定区域内仅能容纳有限的垃圾焚烧发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