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专家呼吁启动内陆核电站
- 2013/12/30 15:39:324390
BF35导读:我国沿海核电站建设已经“回暖”,但内陆核电站建设依旧处于“寒冬期”。而随着雾霾不断侵袭中国大地,能源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近日呼吁,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已十分紧迫,应尽快启动内陆核电站,并透露中国工程院正在进行内陆地下核电站的课题研究,预计明年初结题并上报相关部门。
核电站进内陆是大势所趋
在日前举行的2013能源年会上,陆佑楣指出,我国现在的电力结构不太合理,火电比例过大,在2012年发电量中占比达78.6%,而核电仅为1.97%,不利于节能减排。从世界范围来看,核电的规模化应用技术较为成熟,而沿海的核电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因此应尽快重启内陆核电站。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眼下雾霾天气与这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不无关系,即使在建核电项目全部达产,核电占比只有4%左右,煤炭占比不下降,空气治污无从谈起。他表示,核电占比至少达到10%,且提升其他清洁能源比重,能源结构才算合理。按照其设想,算上目前国内在运的17台、在建的24台核电机组,未来我国还需再建约80座核电站。这一规模之下,发展内陆核电势在必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学会理事长李冠兴也表示,我国核电站建设有安全保证,进内陆是大势所趋。“我国有关核电发展的规划与政策是稳妥的,对安全标准的考量也是高的,完够保证内陆核电站建设、运行的安全性。”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国一度暂停了新核电项目的建设,而内陆核电站的建设更是直到目前仍未放开。湖北咸宁、江西彭泽、湖南桃花江等3个已获批文的内陆核电项目均处闲置状态,截至目前总投资已超过百亿元,单个项目每年的财务费用均在1亿元以上。
近日有消息称,中广核申请将湖北咸宁核电站主设备锻件及零部件转移至旗下正在筹建的沿海核电站广东陆丰核电站,国家核安全局已复函同意。
对此,林伯强表示,国务院明确“十二五”期间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内陆核电站重启至少还需再“熬”两年,项目搁浅带来的财务费用十分高昂,中广核此举意在减少这笔损失。
中投顾问研究员任浩宁认为,中广核此举传递出“内陆核电短期重启无望”的信号。他表示,作为央企的中广核有着敏锐的政策嗅觉,在内陆核电重启前景不明朗之际,选择设备迁移是无奈之举。
而与咸宁核电站“同病相怜”的还有彭泽、桃花江核电站,3个被迫搁浅的内陆核电站不得不面临等待的痛苦和由此带来的高昂财务费用和维护成本。
为此,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说:“在大气治理的压力下,我们的政策能否与时俱进,提前给予一定的调整?”他表示,“核电项目建成后,其社会经济效益将充分发挥出来。只有项目能够上马和顺利建成,才能为各方带来实惠。如果项目搁置不前,又不能纳入议事日程,将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地下核电站安全系数高
事实上,我国关于在内陆建设核电站的争论由来已久。“公众更多的是担心在内陆建核电站后,是否会污染河流、是否安全。这种担忧可以理解。”李冠兴认为,学术界与公众有争议是好事,“有争议才能促进研究与行业的发展”。
据陆佑楣透露,中国工程院已设立一个内陆地下核电站的课题,课题的全称为《核电站反应堆及带放射性的辅助厂房置于地下的可行性研究》。基本构想是:核岛部分(安全壳及其相伴的安全厂房)置于地下(山体内),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置于地面,核岛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可通过布置在隧道内的管道输向常规岛(属分体布置形式)。如果山体地质条件允许,也可把常规岛部分一并置于地下。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核电站的安全性。
陆佑楣分析认为,地下建筑物的抗震性远优于地面建筑物,已建和在建水电站的地下厂房抗震设计烈度均在7~8度左右;虽然地下核反应堆存在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但地下厂房四周及周边岩体内均可通过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来阻隔地下水,形成封闭的、独立的空间,以确保放射性物质处于全封闭状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叶奇蓁表示:“地下也是一种资源,所以有了水核共建的想法。其优势是,水电站有水、有电,省去了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可以把核电作为基本负荷、水电作为调节负荷,资源共建,优势互补。劣势是核电站建在山里,和地面相比,要增加一定的成本。”
陆佑楣表示,由于成本测算尚未完成,目前还没有具体数据来作对比。预计造价较地面核电站高,厂房建设方面可参照水电站地下厂房造价。
不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研究开发部主任郑玉辉认为,地下核电站利弊参半,目前仍处于科研阶段,在中国乃至尚无实际操作项目。从安全性上看,地下核电站在内陆核电站建设中安全系数较高,拥有一定优势,但建设成本也将相应提升,同时建设中还需综合考虑土壤结构、地下水等多重因素。
陆佑楣称,目前课题仍在推进中,预计2~3个月内可拿出后成果并上报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