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发展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
——页岩气发展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
- 2014/2/11 9:31:584217
BF35导读:作为新能源革命的重要引擎,页岩气在美国的巨大成功让诸多国家看到了摆脱能源危机的通路。近年来,中国也在不断加大页岩气的探索和开发力度,但所获结果却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近日,媒体报道指出,为加快落实《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家能源局会同多部委评估页岩气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部署下一步工作。
根据页岩气“十二五”规划,我国将于2015年初步实现页岩气的规模化生产,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然而,一个令人不安的现状是,2013年中国页岩气产量刚刚超过2亿立方米,其占比尚不及2015年目标的一个零头……
无法回避的现实
“美国从19世纪初就开始页岩气的开发,它比常规油气的生产还要早。”中国石油学会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罗晓容说,“此后的油气生产过程中,美国对页岩气的研究始终未曾中断。其成就是长期研究和技术积淀的必然结果。”
“不仅中国,其他国家想复制美国在页岩气方面的成功也绝非易事。”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得益于技术、水资源、价格、机制体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契合,而这些条件是很多国家都不具备的。
除了发展时间与环境的差距,地质条件的差异也让中国页岩气“出气”艰难。
“美国海相页岩气成功,我国四川海相页岩气也取得突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地质师邹才能告诉记者,“四川盆地及周边页岩气条件较好,产量也不错;南方其他区仍在评价;塔里木埋藏深,经济性受限,与美国不太一样。”
此外,“除了海相类页岩气,中国还有陆相与海陆过渡相,这两种类型美国也没有成功,我们缺乏可借鉴的这两类页岩气开发技术,还需要自己探索。”邹才能表示。
然而,对于2亿立方米的页岩气工业产量,邹才能却保留一份乐观。
“这个数字要辩证地看,毕竟我们已经突破了‘出气关’。”邹才能指出,过去很多人认为页岩不可能产气,即便页岩气在美国获得成功,但到中国之后还是有不少质疑的声音。“我们从零开始起步,短短几年做到这个程度,也实属不易。”
不可否认的现状
尽管近年来中国在页岩气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美国的页岩气技术之所以能够不断探索下去,是因为政府鼓励私营企业去做这个事情。”中科院一位不便具名的研究员告诉记者,尽管国家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页岩气的开发当中,但补贴的力度还是太小了。
他进一步指出,在页岩气的资源占有上,很多私人企业拿到的多是开采风险很大且储量平平的“边角料”。“很难想象在这种状态下如何能够真正激发出中小企业的潜在活力。”
“页岩气属于一种边际油田,如果气价较高,国家又有补助,那它就有利可图。反之,就有亏损的可能。”罗晓容表示,边际油田的开发必须利用已有的资源基础,而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此外,页岩气开发的环境压力也引起有关专家的不安。
“页岩气开采的各环节正面临着严峻的环保挑战,中国情况远比美国复杂,须格外关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学军向记者强调,页岩气开采中使用的水力压裂法需水量惊人,即便是在水量充沛的美国也将其视为技术瓶颈。所以,“对于水资源紧缺的中国而言,如何平衡页岩气开发与水资源合理利用之间的矛盾更是一个重大挑战”。
刘学军介绍说,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是中国页岩气的主要分布区域。“前者人口稠密,需要特别注意潜在的地质风险与滑溜水排放产生的水污染风险,后者因远离主消费区且为中亚干旱区,开发成本将十分高昂。”
不能停下的脚步
“不能急功近利,更不可因噎废食。”谈及页岩气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大限度激发其市场活力成为了专家眼中的一致共识。
“我国页岩气发展时间很短,目前仍处于向工业化、规模化、商业化不断探索的阶段,未来,需要有科技与管理创新来驱动发展。”邹才能强调,这绝不意味着只是单纯资金投入,要有专门技术、专家人才与专业管理的保障,在这些方面我国还都比较薄弱。
罗晓容对此持赞同态度,他同时指出,对于页岩气这种带有一定“风险性”的勘探行业应该由实力雄厚的油气公司来主推完成,不能在没有探索基础的情况下就号召民营企业一哄而上,风险确实太大了。“尽管我们已经真切感觉到能源短缺的危机,但无度和盲目的开发只能是饮鸩止渴,事倍功半。”
此外,页岩气的真正地质价值并不于它本身。通过它可以把过去认为没有工业价值的薄层气体资源开发出来。
“至于65亿立方米的目标,可以视为近期的共同期望和努力方向。没有必要为了某个数字去悲观或责难,要看到中国页岩气的发展前景和努力前行的身影。”邹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