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来袭 中国制造将发生巨变
- 2015/5/27 15:38:3915086
新工业革命来袭 中国制造将发生巨变
“工业4.0”是一场新工业革命
在普通消费品领域,“中国制造”早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但在非消费品制造领域,除了一些低附加值产品,中国制造的亮点乏善可陈。作为制造业强国的标志,中国在高精度工作母机制造、精密仪器制造、高精度零件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设备制造等领域核心制造能力上才刚刚开始发力。
可以说中国制造的上半场比赛打得很漂亮,但下半场比赛的难度要大得多。把经济转型的期望都放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带来的新业态上,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就业等各种因素都要求中国在制造业上有所作为,这是一场硬仗,是中国从肥大到强大的必经之路。
幸运的是,一场制造业领域的巨大变革正在袭来,给遭遇两面夹击的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全新机遇。在焦虑的同时,新刷出的起跑线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是悸动和亢奋。这就是被称作“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或“两化融合”的一场新工业革命。
德国在《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中,将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在制造领域形成的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与实体物理系统”定义为工业4.0。
虽然这只是一个工业4.0的初级应用,但我们从中足以看到中国本土企业在传统制造业改造上的希望。
正在编制中的“中国制造2025”是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也是中国版的工业4.0。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中国要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方式必然是一个“并联式”过程,也就是工业2.0、3.0、4.0同步发展。
工业3.0时代,制造业的竞争力多来自于大企业的高额技术、设计投入和化的大规模经营、标准化制造所产生的品牌效应。而在工业4.0时代,变革将发生在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将带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工业4.0将更趋向于生产的分散化,目标是建立高度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新模式。
在新的生产模式下,本土市场、服务精神、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等因素的权重将提升,而中国企业的后发优势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将进一步凸显。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加上中国已有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基础,在工业4.0时代逼近的时刻,中国制造业应该从困顿焦虑中看到机遇。
牵手工业4.0不能盲目跟风
东莞工业企业掀起大规模的“机器换人”,试图在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时代抢占先机。那么,经过30多年与接轨的快速发展,对于工业4.0,应该如何评价东莞工业企业目前所处的位置?
十八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定义为工业1.0,二十世纪初的电气化为工业2.0,二十世纪70年代的生产工艺自动化为工业3.0,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是工业4.0。一位业内人士日前表示,东莞工业企业刚刚跨越工业2.0,正在接触和慢慢消化工业3.0。现在,已经喊出要进入工业4.0的口号,这种跨越式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了解,“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即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归根结底,工业4.0就是一个通过人、设备、产品的实时联通与有效沟通,终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直连状态。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信息与物理世界完全融合的信息物理系统,从而让整个工业生产流程深度智能化。而4月下旬正式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也强调,“中国制造2025”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因此,传统企业牵手工业4.0,绝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事。
互联网制造时代仍需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以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中,精神力量是十分重要的。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认识制造的意义,继续弘扬制造精神。
“工匠精神”与创新创造并不矛盾,它指向的是凡事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需要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前沿的技术。互联网时代仍然需要“工匠精神”,制造强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面对“工业4.0”时代的到来,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这样才会有制造强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