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5年内或翻番 十三五聚力打造环境刚需
- 2015/10/30 14:17:3438539
海水淡化5年内或翻番 十三五聚力打造环境刚需
“十三五“期间
海水淡化产业将向规模化、集成化发展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即将开启的“十三五”规划,既是从2016年到2020年实现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5年规划,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载入的五年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产业的重要内容,既包含着大气、土壤生态圈的呵护,也对海洋生态环境作了重点关注。从近日在北京召开的2015年亚太脱盐技术论坛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将向规模化、集成化方向发展,逐步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从4个方面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一是实施海岛海水淡化利用工程,以满足海岛基本生活工作需求;二是促成海水淡化发展产业基金,为淡化装备“走出去”打下基础;三是加大对海水淡化装置运营的扶持力度,降低运营成本;四是建立完善海水淡化标准体系,培育,形成产业规模。
得益于海水淡化
近6000人告别苦咸水
海水淡化是沿海国家解决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国边陲之地的新疆,经过海水淡化技术设备处理,近6000人告别苦咸水。
和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端,地下水分布区域80%为苦咸水,当地居民用水普遍存在硬度高、碱度高、含氟高、含盐量超标的情况,对健康造成了一定威胁。
据人民日报10月30日报道,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利用多年研发积累的海水和苦咸水处理等高新技术,大程度保证产水品质并降低造水成本,打造了一套日处理200吨的苦咸水净化装置,产水覆盖和田县布扎克乡的阿依玛克村、铁提村、加依村和其勒克村共1210户约5600人。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副所长康健表示,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除了用于海水淡化同样也可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苦咸水改造,未来将积极为我国西部地区的苦咸水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市场规模5年内或将翻倍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危机不断加剧,海水淡化在解决缺水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继文曾表示,在未来,海水淡化将成为“刚需”,海水淡化产业也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常态”。
王继文的预测并非无来由,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处理技术不断发展,海水淡化产业规模也在极速的增长。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主要采用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海水直流冷却、海水循环冷却应用规模不断增长。来自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年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量达1009亿吨,比2013年增长12.2%。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2个,产水规模达到日产92.69万吨,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日产20万吨,我国海水淡化工程总体规模不断增长。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随着许多区域旱情不断加剧,海水淡化将逐渐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同时也将有更多的海水淡化技术提供商通过开发更加有效的抗旱解决方案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根据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近期发布的一份市场预测报告显示,因为新建海水淡化项目数量激增,到2019年海水淡化市场规模将实现翻倍增长,市场总值可达191亿美元左右。此外,报告指出到2020年在150多个国家运行的海水淡化项目将超过17000个,项目数量也将实现翻倍。
文章整合自人民日报、中国海洋报、中国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学会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