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逾10万亿环保风向大变 我们需要怎样的突围之策?
- 2020/6/24 15:35:4822085
2020年,环保产业受到的冲击阵痛与各方的应对调整,将会成为环保驶入高质量发展区间的一个重要注脚。
后疫情时代,我们身处的环保市场历经巨大变化,一系列困惑随之而来:如何变外部挑战为内生动力,以开放、共赢勾勒发展蓝图?如何助推企业在不确定之下寻找确定性,获得持续增长?环保头部企业如何持续获得源动力,“小而美”企业又如何在竞争加剧的市场格局中重塑价值,找到自己的位置?
13.5万亿盛宴酿出新风向
如其他行业一样,面临转型之惑的环保也正加速变革:历经前期快速扩张、资本驱动的蛮荒期后,环保已进入进化转型关键期。
从需求侧来看,环保行业既是“新基建”,又是“补短板”,需求仍将持续扩张。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这为环保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据预测,未来4年内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6%,2023年总产值或接近13.5万亿。
巨大市场之下,环保企业如何表现?即便身处周期上行期间,环保企业仍将面临严峻考验。来自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信息表明,2020年一季度,环保产业受疫情影响较为明显。城市环境设施运行和环卫服务项目成本激增,预计同期全行业营业收入约为2665亿元,同比增幅约为负15%。
震荡行情不仅使环保行业规模化进程加速,还催生了新业态:从细分领域看,大气治理、污水处理等细分行业原有的投资空间趋于饱和,投资机会本身在缩减,环保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也给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进入环境产业3.0时代,环保企业对技术研发创新、资金流动性要求更为严苛,需要技术深入到用户的供应链里。这些趋势变化能从世环会等一些行业风向标展会平台的现场和相关活动的话题中得到印证。
融合大潮 关键在于找准定位
这也意味着,疫情之下,承压前行的环保产业链,重构不可避免。强化以轻资产方式为核心、着力项目运维管理的环保,已不再适合“小而散”的生态格局。进入2020年,一些环保企业逼近生与死的十字路口,迫切的课题是活下去。对于目前仍未站稳脚跟的选手来说,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而在动辄万亿投资体量背后,需要的不仅是新一轮市场洗牌、排序,多轮政策红利叠加需求端信心恢复效益,也需要一场融合各方力量的“抱团取暖”。从之前在世环会现场交流过的多位业内人士处证实,国资大举进入的同时,混合所有制势必成为环保行业鼓励与青睐的方向。
这样的行情变化,映射的恰是一次行业洗牌。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里已有超过20家民营环保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联合重组等多种合作方式引入了国有资本。相对应的,则是环保头部企业酝酿出新“排名”。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的《2019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有9家为国企控股或注资,真正的民企仅剩1家。
随着国资大举进入,环保民企的机会在哪里?关键是要修炼好内功,回归环境产业的本质。
“核心技术供给是此轮嬗变的关键要素,环保企业既要真正做产品研发,也要对市场敏感,要迅速作出响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能在下半场率先有效布局,谁就有可能拔得头筹。因此,“需要抢滩,尽快地把产业推向市场,同时形成自己的差异化。”
不同打法 离不开同一个“内核”
这也直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趋向“云端”。
对于传统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及整体服务商而言,依托于互联网的线上业务只是起到补充作用。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这种状态,环保企业亟需一个“窗口”集中展示硬核。尤其在疫情加速分化大势下,这扇窗重要的意义就是要解企业“燃眉之急”:进一步释放积攒已久的行业活力。
“因为环保市场仍存一定的同质化,所以必须要创新营销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的界线,线上业务在保证对买方市场全年开放的同时,受益于5G等前沿技术与投资者进行着更加高效且高频的互动。且面对更广泛的需求端,线上业务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播广度。但像环保这样技术和工程细节极其复杂的定制化服务,要完全替代线下面对面交流合作现阶段几乎不可能。
在一些企业负责人看来,对于技术型较强的环保行业而言,还是得通过实体展示以及看样成交的方式,才能更为契合消费者或买家“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疫情后环保企业的参展需求将会阶段性集中释放出来,需方需要一个展会平台来指引,供应方更急需要一个行业品牌展会来证明自己活得很好。面对因疫情影响上半年近乎停摆的现状,不少业内人士将参展作为衡量下半年乃至明年环保整体市场趋势的重要样本。
从当前像世环会这一类一线的行业展会的企业参与情况来看,整个环境治理市场依旧火热。但对于进入下半场的环保企业来说,“仍需踏实作出好产品,才能够更好地活下去。”真正想在环保领域站住脚,除了抢先布局外,环保企业做好两道“必选题”:首先,是需要大力发展还是紧跟趋势,搞清楚定位;其次,凭实力cue“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技术,而不是通过同质化的布局、低价竞争项目饮鸩止渴。不然,“等狼真的来了就被淘汰出局了。”
如此,疫后“活下来”且“活得好”的环保企业,将在含金量、抗风险能力、品牌力方面更具韧性,驶进新一轮发展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