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阀商务网

登录

生态环保科技主题周丨洪祖喜:减污降碳成“十四五”环保技术发展新契机

2021/4/25 11:51:044549
来源:上海技术交易所

  洪祖喜 |PROFILE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上海环境保护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理事
 
  上海第三方环境治理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排污许可与环境监理等环境管理研究工作,为上海市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上海市环境监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上海市排污许可制度与环境监理制度的实施。
 
  先后发表了《受污染底泥易地处理处置技术》、《水体受污染底泥原地处理技术》等论文,参与编写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环境管理》论著。
 
  01
 
  Q:在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从政策的角度出发,能否谈一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未来?
 
  “十四五”期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过去五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其中,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目标84.5%);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标70%);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目标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均在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未来:
 
  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具体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明确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要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
 
  02
 
  Q:中国需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十四规划中的这些目标,例如碳达峰、碳中和等等,我们需要从那些环节入手,做好哪些工作?
 
  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联合国大会、气候雄心峰会等会议上,向世界作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并宣布了提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一系列新目标新举措。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出了明确要求。新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提出,为生产生活体系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对策可以分为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4种主要途径。
 
  碳替代主要包括用电替代、用热替代和用氢替代等。用电替代是利用水电、光电、风电等“绿电”替代火电,用热替代是指利用光热、地热等替代化石燃料供热,用氢替代是指用“绿氢”替代“灰氢”。
 
  碳减排主要包括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在建筑行业主要以提高电器和设备能效、房屋外加太阳能光伏等为主,开发新型的水泥和钢材等材料、减少水泥和钢材的隐含碳排放量等;在交通行业主要以使用更高效的动力系统和更轻的材料等为主。从源头减少“黑碳”的排放量。
 
  碳封存是指将大型火力发电、炼钢厂、化工厂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后,运输至合适场所,利用技术手段长时间与大气隔离封存。地质封存是碳封存的主要形式,封存场所主要为油气藏、地下深部咸水层和废弃煤矿等。未来油田、气田采完后,应用已有地面与地下设施,进行二氧化碳库封存,可能是主要举措。通过技术减少大气圈中的“黑碳”数量。
 
  碳循环包括人工碳转化和森林碳汇。人工碳转化是指利用化学或生物手段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或燃料,包括二氧化碳合成甲醇、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制备CO或轻烃产品(C1—C3)等。森林碳汇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发挥“灰碳”可再利用的作用。
 
  03
 
  Q: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核心科技的应用,这些应用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技术支撑,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大型飞机等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就有“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也包括“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等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重点专项,通过持续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我们国家在工业废水治理、流域水污染控制、水环境生态修复、大气污染控制(如脱硫、脱硝、VOCs减排等)、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环境监测仪器仪等方面都逐步拥有了一批核心技术、装备、仪器、材料、药剂等,与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也在逐步缩小差距,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国内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培养了一大批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创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气更新的美好生态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04
 
  Q:作为行业专家,您对生态环境保护未来的哪些产业或是技术比较看好?具体的应用场景或案例是怎么样的?
 
  水方面: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在水质进一步提升,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的前提下,修复或恢复水体生态的技术与产业发展。
 
  大气方面: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技术,VOCs、氮氧化物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与产业发展。
 
  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土壤与地下水异位、原位修复;矿山污染防治与修复;农田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等方面的技术与产业发展;
 
  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与产业发展。
 
  环境健康:关注抗生素、微塑料等新型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新型污染物的防治技术与产业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包括前面说的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等相关技术,同时关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相关技术与产业发展。
 
  05
 
  Q:中国生态环保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体现在哪里?哪些核心技术需要攻关?
 
  当前,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科技创新水平领跑、并跑、跟跑技术的比例分别约为10%、35%、55%,仍处于跟跑水平。
 
  近年来,我国环保企业不断加大人才和资金投入,成为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生力军,环保产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不断提升,技术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例如除尘、烟气脱硫脱硝、城镇污水处理等领域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供给能力;超低排放技术、多个行业近零排放技术的成功应用,已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尽管我国环境科技发展迅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环境科技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环境科技仍存在明显差距,原创核心技术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环境领域没有充分吸收和采用其他相关领域最新技术成果,与材料、生物、大数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紧密,在其他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环保市场发育不足,企业缺乏把加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壮大的驱动力。
 
  目前全球正逐步进入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阶段。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电动汽车、物联网、智能电网等等都是科技突破的重要方向,涵盖了绿色电力、绿色汽车、绿色工业、绿色建筑等新兴战略产业,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开发,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将带动新一轮低碳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很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有良好开端,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必须急起直追。如风力发电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拥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硅材料制备技术落后,与美、日、德、意、挪威等国存在较大差距——由于落后,平均能耗为世界先进水平的1.5-2倍;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也非常落后,只能采购国外设备供应商的整线设备,所谓“交钥匙工程”,使得大部分利润落到他人囊中,而且未来的设备升级和技术升级都将依赖国外设备厂商,处境非常不利。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开展技术攻关。
 
  总之,我们国家今后在环保新技术、新材料、环保装备、仪器仪表等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加强技术攻关,掌握核心技术,不断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赶超。
 
  本文系上海技术交易所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处理。图片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4.0工业时代匠心求变!南方泵业第22届环博会上抢占先机!

下一篇:上技所亮相环博会聚焦绿色科技转化 搭建环保产业技术交易新生态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