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奋进圆梦中国制造 核电开启造船出海时代
- 2015/3/16 11:11:2313867
六十年奋进圆梦中国制造 核电开启造船出海时代
虽然核电重启的信息去年以来不断被曝出,但政府层面一直没有正式明确我国核电真正意义上的重启。
3月10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已经正式批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大连市政府、大连核电集团、东北电力共同出资的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开建。这距离2012年12月政府宣布核准田湾二期工程以来,已经时隔26个月,也是4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新批核电项目,也标志着从政府层面确认了我国核电重新走上正常轨道。
核电成“走出去”新名片
尽管我国核电在2014年没有重启,但其呼声从年初到年尾,一路高涨,而在“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核电迅速成为与高铁并驾齐驱的中国新名片。
耀眼的当属“华龙一号”。2014年11月,福建福清5、6号机组工程获批调整为“华龙一号”技术方案,标志着“中国造”核电机组正式落地。2014年12月,“华龙一号”再次获批落地防城港核电二期。“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在中核集团ACP1000和中广核集团ACPR1000 基础上研制而成。其中,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数字化仪控系统、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及常规岛等关键设备,泵、阀零部件等的国产化率将不低于85%。
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另一条技术路线CAP1400,发展同样迅速。去年11月,CAP1400六大关键试验核安全见证全部完成,去年12月,CAP1400示范工程完成1号核岛FCD前准备及成品保护。在核电设备方面,CAP1400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0%,另外,AP1000依托项目四台机组平均国产化率约为55%。
2014年,我国在运核电机组22台,新投产核电机组5台,总装机容量达2010万千瓦,为我国新增核电规模大的一年。在被称为第四代核电技术的高温气冷堆方面,我国也取得不少进展。去年8月,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心脏装备”———主氦风机工程样机完成热态工程验证。去年12月,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通过国外检测,各项指标达到先进水平。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用示范电站在山东荣成石岛湾现出雏形。
这显示出我国在核电技术和设备上逐渐开始掌握主动权。
60年成为核电大国
今年1月15日,我国核工业创建已整整60周年,60年来,几代核工业人从筚路蓝缕中起步,逐步实现“两弹一艇”、大陆核电“零”的突破的辉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共投运22台核电机组,总装机2010万千瓦,发电量1280亿千瓦时,在建核电机组26台,共2850万千瓦,为世界,中国因此成为名符其实的核电大国。
“中国已是核电大国,但中国还要成为世界承认的核电强国”,中核集团核动力事业部副主任秦喜久在3月4日举行的“走进新国企—创新之核”交流会上表示,核电强国必须实现自主技术的出口,要有完备的体系,包括核电设计、核电设备的制造和燃料供应等一系列,而且能在市场上占到一定的份额。
中核集团董事会秘书、新闻发言人潘建明则指出,中国目前虽然已有核电技术出口,但数量较少,离被广泛接受还有一段距离,推动核电技术走出去就是中国从大到强的转变,而华龙一号(ACP1000)便承载着这一梦想。
十年辛苦不寻常,潘建明说:“为了给‘华龙一号’贴上‘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标签,中核集团先后开展了54项科研课题,与64家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展了117项合作,并已在海外市场开发的目标国进行布局,国内自主研制的核电设备能够满足国内外工程所需,国产化水平高,至少在85%以上。”
2014年12月,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ACP1000在维也纳接受并通过了原子能机构反应堆通用设计审查,这有利于“华龙一号”自身设计的完善和优化,对提高中国自主核电品牌的竞争力以及化水平将产生积极影响,意味着中国核电开启了“造船出海”的新时代。
核电应避免高铁之失
19世纪80年代,工业强国英国在上海投建了中国的发电厂。130年后,中国核电企业开始向英国输出核电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如果顺利落地,中国将实现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跃升。
事实上,近年来核电已成为继高铁之后“中国创造”的又一张名片。
核电走出去的背后,一方面是,中国核电行业经过30年不间断发展,实力已经到了“走出去”的临界点;另一方面,2011年福岛核电事故后,中国政府踩刹车,减慢了核电发展速度,导致之前大幅扩张的国内核电设备产能面临巨大压力。于是,“走出去”成为了提升竞争力,输出过剩产能,获取更大经济利益的不二选择。
不过,核电企业走出去不能忘记初心。仅仅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可能得不偿失。中国企业吃过类似的亏。麦加轻轨项目的中方高管就曾在公司内部表示,承建这一项目,政治责任高于一切,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结果,麦加终就成了“滑铁卢”,18.06公里轻轨项目损失40多亿人民币。中国高铁在海外争取项目也因政治等因素一波三折。
“走出去”,不能意气用事,不能好大喜功,要小心谨慎,充分衡量项目的含金量。比如,项目效益是否良好,净资产回报率能否达到两位数?而且,核电资产敏感,与政治、外交密切相关,政治风险是否可控?如果满足了这两点,方可称之为有含金量的好项目。
有了好项目后,就要看中国的核电企业在其中能否扮演有含金量的角色。此前,国外对中国核电企业“走出去”具有一定成见,认为中国核电只能扮演“金主”与“苦力”的角色:为价值上百亿的项目提供资金,同时获得的只是建造的分包合同,建造采用他国技术的反应堆。虽然付出巨大,但难以获得控股地位,只是参与者,地位不高。
中国企业在英国项目中有了明显进步,不仅谋求控股地位,成为项目业主,同时还计划将“华龙一号”技术输出英国。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果连老牌核电强国英国都认可来自中国的核电技术、设备、建造以及运营,无疑将成为中国核电矗立在世界的一块炫目广告牌。以英国为跳板,中国的核电企业将能够进入更多国家,扮演主导者角色,斩获更多核电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