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化之路 三一“两会”受肯定
- 2012/3/5 11:45:282258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有了很成功的例子,就像前天电视台播放的三一重工。”3月2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如是说。
消除“想象的分歧”
三一受到的肯定与其娴熟的化经验有关。
跨国并购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其号“杀手”,往往不是来自于彼此碰撞后的误会,反而是整合开始之前那些“想象的分歧”。
那些“想象的分歧”,往往因为沟通不当而凸显出巨大的杀伤力。
“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有名的受外国阻挠而没有成功的例子,就是中海油竞争美国优尼科的交易失败了。美国参院的一篇报告指出,中海油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进行有效的公共外交去消除政府和民间的反对声音。”赵启正说。
并购普茨迈斯特时,三一重工同样遭遇到了“想象的分歧”。收购消息一经传出,德国本地工人就爆发了抗议。在新闻发布会当天,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及时并且斩钉截铁地的“承诺不裁员”;随后,普茨迈斯特创始人和高管团队也迅速和德国工人进行了沟通,分歧很快被消除。
在政府层面,三一这次并购则没有受到任何阻挠。它的顺风顺水,与三年前在贝德堡产业园的战略投资不无关系。
2009年1月29日,三一与德国北威州政府投资协议签字仪式在德国总理府举行,令人惊叹的是,现场见证这笔中国在欧洲大实业投资项目的,是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这笔大手笔投资,不仅为经济寒冬中的北威州经济带来一丝暖意,还为德国本地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此后三年,三一德国公司大肆招聘本地人才,生产本土化产品,“想象的分歧”亦消弭于无形之中。
赵启正评价,中国企业“走出去”总体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原因在于企业对市场还缺乏深入的认知和全面的把握,对于惯例、通行规则还不够熟悉,也不太善于与当地开展公共外交。
投资德国与收购普茨迈斯特,似乎显露出三一重工对于惯例、通行规则的熟悉。
“所有的审批在欧洲已经获得通过了。”此前几天,普茨迈斯特CEO罗伯特•肖毅(NorbertScheuch)对外界宣布了本次收购,在欧洲的审批进展。
十年化之路
事实上,整合“大象”,三一重工并非新手,从初的化战略开始至今,其海外经验积累已将近十年。
向文波曾表示:“化是一场非打不可的硬仗,三一把它当成第三次创业。”
在三一重工看来,前两次创业分别是企业初创和公司上市。而这个第三次,也并不比前两次轻松。在向文波看来,收购普茨迈斯特“只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战略性收购”,这种机遇很难出现,甚至在想象中都难以发生,但它帮助三一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化逻辑。
过去十年里,三一的化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02~2005年的出口阶段,2006~2009年的海外基地投资阶段和2009年开始的本土化阶段。
三一是有胆量、并且也是早在海外投资建设自己的研发生产基地的工程机械企业,同时也是目前投建海外基地多、海外基地投产早的企业。
从2006年开始,三一重工在多个国家相继布局:2006年11月印度建厂,2007年9月投资美国,2009年5月挺进德国,2010年2月落子巴西,2011年4月签约印尼。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投资项目完全不同于一般企业化的“小打小闹”,三一的目标是组建产业园,将其打造成完全本土化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基地。
从播种到收获,过程显然会长一些,“嫉慢如仇”的三一这时显示出比常人更少见的耐心。三一重工的海外扩张战略也就此与徐工、中联重科迥然不同。
正好在今年,三一遇到了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战略性机遇。在向文波眼里,这简直是恰逢其时。向文波表示:“对三一来讲,化起码提前了5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