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产业
- 2012/6/1 17:29:112791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化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全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70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高达40%。通过不断推进产业升级,我省新型电力装备、汽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链规模超千亿元;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设备等一批新兴装备迅速崛起,产业链门类和体系逐步完善。通过首台(套)政策引导,研制开发出深海高稳定性圆筒形钻探储油平台、弧焊机器人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新一代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等一大批的重大装备。通过不断加强企业培育,涌现出一批主业突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有14家企业(集团)入选今年的全国机械工业。
江苏转型升级的实践充分表明,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推动江苏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的重要途径。江苏沿海地区是我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沿海开发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产业基础、发展空间等诸多优势。
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基础
(一)区位优势独特。江苏沿海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沿海、沿江和沿陇海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陆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54公里。南部毗邻我国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北部连接环渤海地区,东与东北亚隔海相望,西连新亚欧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是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拥有约占全国1/4的海域滩涂湿地和百万亩低产盐田,生物品种多样丰富,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岸线资源优良,具备在淤泥性海岸建设深水海港的技术条件,连云港建成30万吨级深水码头、盐城和南通建成5–10万吨级通用码头;海洋资源和风力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区域开发适宜性较好,空间开发潜力较大。作为全国主要港口的连云港港和南通港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机场的运输能力快速增长,新长铁路、沿海高速公路、苏通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供给充足;水利设施较为完善,水资源供给和防洪保安能力显著增强。
(二)产业基础较好。江苏沿海地区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纺织、机械、汽车、医药、化工、轻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分布看,盐城市现有以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中大集团为代表的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悦达马恒达拖拉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机械产业;以江淮动力集团为代表的内燃机产业;以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为基础的风电装备产业;以及亭湖区的环保装备、建湖县的石油机械、LED产业;滨海、阜宁的泵阀产业。南通市有以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船舶制造产业;以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以南通科技投资集团为代表精密高速数控机床行业;以南通神马电力科技集团、南通晓星变压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产业;以及南通振华重型装备制造公司的港口机械、石油机械等专用设备产业。连云港有以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为代表的风电产业,以田湾核电站为重点的核电工业,以灌云县旋耕机为重点的农业机械;以东海县汽车轮毂为基础的汽车及配件产业;以连云港黄海机械股份公司生产的系列钻机、天明机械集团生产的煤炭机械、纺织机械等为重点的专用设备。可以说,我省沿海地区装备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具有发展装备职业的坚实基础。
二、江苏沿海地区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产业导向
(一)发展思路。抓住江苏沿海开发新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新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转型、创新升级”为主线,突出“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优先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大幅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努力将江苏沿海地区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装备产业集聚地。
(二)产业导向
1、实施核心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推进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组织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打造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新亮点。一是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平台建设项目,推动企业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重点企业依托科研院所搭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重点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重点企业收购兼并海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海外研发基地。二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组织和省级重大项目申报实施,争取一批项目列入国家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专项。实施一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积极采用和推广快速成型、智能制造、虚拟制造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推动传统装备产业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延伸,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2、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示范引导,培植装备制造企业竞争新优势。一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重点装备企业(集团)跟踪培育计划。支持重点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产业链资源,组建战略联盟。支持重点企业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支持重点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和区域营销中心,在范围内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支持重点企业加快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开展业务流程再造,推动非核心业务转移外包,积极发展工程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新”发展道路,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支持重点企业加强质量建设、品牌培育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二是树立标杆企业。在全省装备企业中树立和认定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型标杆企业,组织开展“学标杆、促转型”行业示范引导活动,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省装备工业主管部门负责标杆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省财政专项资金对树立的标杆企业给予引导奖励。
3、实施重大装备开发工程。重点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制,推动重大装备市场开发,提升装备制造业重大装备开发应用新水平。一是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研制。制定并发布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导向目录,引导企业加强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完善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奖励制度,逐步加大奖励力度,支持重点企业采用智能化、集成化技术开发大型成套装备以及自主开发领域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二是推动重大装备市场开发。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首购首用。实施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应用工程,对于应用省首台(套)重大装备的示范工程项目。支持地方政府依托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举办层次水平高、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重大装备产品会展活动,打造一批会展品牌。支持地方政府和重点行业协会组织装备制造企业赴境外参加专业性的会展活动,推动重大装备产品开拓海外市场。
4、实施产业载体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一批装备领域特色和示范产业基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构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平台。按照“彰显示范效应、优化产业集聚、促进转型升级”的要求,在全省各类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组织开展特色和示范产业基地创建工作,重点推进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链培育和载体环境建设,提升基地的综合承载力和集聚影响力。省装备工业主管部门牵头开展特色和示范产业基地的认定管理,省财政专项资金对认定的产业基地给予奖励,市、县人民政府配套给予支持。支持苏北有条件地区发挥自身基础优势,加强与苏南地区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分工合作,建设一批配套协作能力强、集聚发展水平高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5、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技术交易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中小装备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建立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多渠道支持中小装备企业快速发展。建立健全行业中介服务制度,充分发挥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满足装备企业各类专业服务需求。实施装备重大投资项目绿色准入制度,投资主管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国土部门优先保障项目供地,地方政府加强全程跟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