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发展将成机床工具行业新转型
- 2012/11/6 15:11:273901
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大环境低迷、增速放缓,几乎所有行业都受到影响,作为装备制造业上游的机床产业也被拖入“寒冬”。对于在技术上、战略上延续老路,没有从根上寻求改变发展思路的机床行业来说,通过转型升级、研发复合型产品成为大势所趋。
低迷环境下的隐性竞争
谈到今年的中国机床市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刚表示,今年以来,国内机床企业产品的订单量明显下降,在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生产成本的上升使机床企业的利润下降,机床企业也背负着巨大压力步入转型期。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部分企业容易贪大求全,总想把规模做到多大,而不是先考虑将企业做到多强,因此导致企业在经济低迷时受到的影响更大。”
市场的低迷使急于发展规模的国内企业备受打击,但更大的冲击却不仅仅于此。来自国家公布的机床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预计至2015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25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中国市场的巨大缺口显得尤为可贵,许多国外企业仿佛看到了商机,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据了解,德国通快、埃马、INDEX、GF等在内的欧洲企业都已设定了明确的中国市场战略,加大投资力度抢占市场份额。
事实上,在工业终产品竞争日益明显化的今天,在工业生产链条中,所不为人知的机械配件、金属加工、零部件产品等环节的上游产业链的竞争更为惨烈,在包括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产品以及航空领域的诸多工业产品中,其源头的零部件加工与铸造技术则堪称精密繁杂,而相比为其提供关键技术的制造厂商,活跃在上游的公司也大多隐藏在了众多光环之后。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机床企业产品订单减少,表面看起来是由于制造业的不景气,而更多原因来源于国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尤其是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疲软,成为国内企业在低迷环境下的隐性竞争之殇。来自通快集团的官方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其早在欧洲所有国家,以及南北美洲和亚洲设有60家分公司和办事处。2011年,其销售额为23.3亿欧元,同比增长15%,而这也超过了其在金融危机前的高销售额记录。通快的销售量增长便证明了以上结论。
关键在于数控系统
近年来,国内机床产品加快升级的脚步,技术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创新成果频出。但与市场相比,国产机床在可靠性与密度稳定性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国产机床硬件并无关系,而是关键在于数控系统。
据了解,有数控机床中枢神经之称的数控系统,一直以来都是阻碍我国数控领域发展的关键环节。经过多年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已形成由日本发那科公司独占世界市场50%、德国西门子占据25%的垄断局面。因此,在国内行业的产业链机器产业结构中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和刀具相对于主机发展呈现严重的滞后态势,相对于主机来讲,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和刀具在“强”和“大”方面都不尽人意,和当前的世界水平乃至中国台湾的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数控机床采用进口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不掌握核心技术,严重制约了主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因此,提高功能部件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加快功能部件产业化进程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也是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走复合型发展之路
其实,我国机床企业自身具有独特优势,具备多年传统机床生产基础,同时在某一制造环节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尤其是机械部分的铸件/锻件技术的技术沉淀,融资渠道广泛,具备一定传统市场份额与资金积累的企业可以先期组建大企业集团,通过收购、控股的方式吸收和消化国外相对先进的技术。因此,我国企业需要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规模,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以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
在济南一机床的办公楼上,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加紧为产品展示厅施工,为厂庆时迎接客户的到来积极准备。作为国内车床行业的“十八罗汉”之一,济南一机床与华中数控已合作多年,已配套应用系统3000多套,产品用户覆盖交通工具、航空航天、工程机械、职业教育等行业,标志着企业产品已延伸到成套、复合领域。
在所处环境和竞争激烈的影响下,要求国内机床必须走向一条以科技创新为主,强强联手的复合型发展之路。据济南一机床集团董事长赵滨介绍,机床企业需要注重相关“软件”研发才能在市场中具有核心竞争力。
目前,企业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产品创新的手段,投巨资改造、建成了以技术中心为核心集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艺、辅助铸造、钣金工艺和管理为一体,在PDM环境支持下的CAD/CAPP/CAE计算机局域网及信息集成系统,做到了产品开发人员人均一机的工作条件,其中CAD设计软件有三分之一采用的是美国“UG”公司先进的Solid、Edge三维CAD软件。大幅度提高了新产品设计的速度及质量,使成熟的设计结构、设计经验、设计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及整合,新产品开发时间也因此节约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