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看今日中国电力产业
- 2013/4/6 12:38:464107
中国电力的发展空间
电力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这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验证。1978—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同期全社会用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9.2%。2010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分别达到1978年的16.8倍与16.5倍。但与此同时,电力供应保障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电力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季节性、时段性、地区性的新型电荒甚至有长期存在的态势。
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进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总体上处于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达到这一目标,参照各发达国家在类似阶段所走过的发展历程,可以预见中国电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0年中国人均用电量达到3135千瓦时。从上看,美国、英国、韩国等国人均用电量从3000千瓦时增长到5000千瓦时分别用了11年、11年、8年,平均年增速约为5.5%。按照新的“翻一番”目标,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用电量可达5800—6000千瓦时。
2010年中国人均生活用电量达到380千瓦时。从上看,美国、日本等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400千瓦时增长到900千瓦时用了9年左右时间,平均年增速大约9.0%。按照新的“翻一番”目标,通过结构调整、发展转型进而扩大内需、倾斜民生消费,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生活用电量可望接近1000千瓦时。
2010年底中国人均发电装机容量达到0.72千瓦,而世界发达经济体在完成工业化、城镇化时,人均发电装机容量普遍达到1.0千瓦以上。按照新的“翻一番”目标,考虑利用率、同时率较低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比不断提高,随着市场化改革以及电荒的逐步缓解,中国发电利用小时将逐步向世界平均水平靠拢,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发电装机容量可达1.2千瓦甚至1.5千瓦。
一言以蔽之,按照新的“翻一番”目标,中国电力发展还有较大空间。预计到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可达8.1万亿—8.4万亿千瓦时,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可达17亿—20亿千瓦(根据产业政策的不同而浮动)。这一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解决中国的电力供应保障问题,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转型机遇。
中国电力的发展方式
新的“翻一番”目标展示了未来中国电力发展的巨大空间。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电力发展中还存在着若干深层次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有效调整电力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电力供应保障这一世界性难题,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神要求,明确中国电力的发展方式转型方向:
一是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新的“翻一番”目标,必须建立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电力产业规模庞大,投资巨大,系统性、整体性要求非常高。中国电力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体制机制还存在若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例如,建设规划及产业政策系统性不强、市场交易格局不平衡、企业持续经营困难等。必须通过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电力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二是责任发展。党的十八大要求,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改善民生来扩大内需,维护和谐稳定。电力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的重要领域。目前,我国仍有380万左右无电人口,农村电网的投资、管理、质量、服务还普遍落后于城市,特别是地方电力保障还缺乏权责对等的可持续机制。因此,必须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企业、政府等各方积极性,实现电力责任发展。
三是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中国每年所采煤炭55%以上用于发电,电力消费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中超过40%,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低碳减碳的政治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中国电力系统总体能效依然不高,节能减排主要依赖行政手段,通过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尚未实现,特别是需求庞大的社会潜力远未有效调动起来,清洁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四是智能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电力系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环节,智能能源网技术及相关产业有望从眼前的竞争热点发展为未来大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某些环节不乏一定竞争优势。但我们也面临产业市场割据、投资政绩冲动、管制能力不足等困扰。科技创新、智能发展已成为中国电力产业的一种历史责任。
中国电力的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产业价值
电力供应保障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长期遭受严重电荒,美国电网系统薄弱、管制乏力,日本、欧洲大型电力(能源)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困难,大规模停电事故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在中国,建国以来管电体制多次调整,改革开放之后更是陆续实行了多家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市场监管等诸多与世界同步的市场化改革措施,但长期存在的电荒问题至今仍难根治。
应当认识到,电力建设与生产,需占用大量资金与资源,归根结底要由全体社会成员负担,因此其发展动力在根本上取决于其所创造的价值。如果这种价值明显高于各项社会成本,“经济发展,电力先行”自然水到渠成;而如果增值空间有限,在对公共资源的竞争中缺乏显著的比较优势,往往陷入一种缺之可恼、增之无报的决策尴尬。
传统上,电力是被作为基础产业与公用事业来看待的。这种定位本身,从根本上对其价值进行了一种“封顶”。在工业化发展前半程特别是重化工业阶段,单位产值电耗急剧增长使保障供电的价值较高,于是电力发展众望所归;而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高阶段之后,电力在大多数国家便陷入一种依据负面激励(停电缺电)来维持的低水平发展状态。
因此,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电力供应保障问题,核心还在于全面提升电力产业价值。即通过为社会奉献更大的价值,实现产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完成对电荒的根治。协调发展、责任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的电力发展方式转型,正是在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到后工业化时代,面对政治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全面提升电力产业价值的基本战略方向。
一要进一步优化电力产业的基础保障价值。当前,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还未完成,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模式与发展阶段差异显著,电力领域同样存在多种不均衡与不同步。通过推进电力产业的协调发展与责任发展,有利于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理顺权责机制,从根本上扩大内需。在中央层面不断提高科学决策与宏观治理能力,在地方上有效保障民生权益、维护基本秩序。从笼统粗放的电力供需总量平衡,到更加因地制宜地兼顾各地各类需求差异,更加与时俱进地维护产业体系整体发展。在更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电力(能源)需求的进程中,实现电力产业基础保障价值的进一步优化。
二要有意识提高电力产业的生态承载价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提升。电力因其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和对资源的大量占用,通过外部成本不断内部化,成为具有越来越高生态价值的庞大载体。近年来,在中国每年高达七八千亿元的电力投资中,可再生能源、脱硫除尘、洁净发电等领域已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十一五”以来煤电建设几乎完全由“上大压小”(上大发电机组、关停小发电机组)、热电联产等政策引导。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通过推进电力绿色发展,有意识地承载并服务于更多资源环境生态价值的实现,将使电力产业获得新的价值与发展空间。
三要历史性激发电力产业的系统整合价值。目前,新能源、智能网络等领域面临重大技术突破,电力作为网络性渗透性强的基础产业,如果能够抓住机遇,主动变革,有望实现产业价值的飞跃。推进电力智能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多样化本土化新能源发展,解放需方生产力,缓解一次能源不独立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智能整合电力能源相关体系(能源生产体系、载能用能体系及相关信息体系),释放系统优化所蕴涵的巨大效益。与此同时,通过新技术新产业变革,完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可以从更高层面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在40年前,美国就提出“能源独立”的口号,但在现有世界能源市场体系下,主要发达经济体(美国、日本、欧洲)至今都远没有实现能源独立。通过推进电力智能发展,将大型经济体保障电力供应的问题上升为一个系统整合能力问题,使能源安全的博弈从地区资源层面竞争上升为国家能力层面竞争,这里面有着重大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在能源安全格局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新兴经济体,通过全面提升电力产业的基础保障、生态承载、系统整合三大价值,不仅可以有效治理电荒、塑造新经济增长点,而且将使国家的能源安全态势,从目前在既有市场格局中被动的腾挪折冲,转变为在新兴市场领域中主动的弄潮领舞。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愿景和理念,为中国电力提供了发展空间,指明了发展方式,规划了发展战略,必将成为中国电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努力践行协调发展、责任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的理念,中国电力产业不仅将提供更多的能源,而且将通过释放出基础保障、生态承载、系统整合等更多的产业价值潜力,更好地解决电力供应保障问题这一世界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