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建设闲林水库 全面提升城西防洪能力
- 2013/12/2 10:51:234831
BF35导读:杭州余杭区闲林水库在一个月前完成大坝浇筑,该水库计划在明年主汛期到来前下闸蓄水,目前施工还在继续。据了解,有了闲林水库,每到汛期来临,可以设计腾出部分库容用于蓄洪,再配合西溪湿地、城市管网和泵站改造,上蓄、中滞、下排,使整个杭州城西的防洪能力将由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闲林水库可是杭州的一项民生大工程。”闲林水库筹建处总工金建峰解释,虽然它主要的用处是作为杭州城市应急备用饮用水源和抗咸供水,但它在重新搭建杭州城西防洪体系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有了闲林水库这个‘生力军’,每到汛期来临,我们可以设计腾出部分库容用于蓄洪,再配合西溪湿地、城市管网和泵站改造,上蓄、中滞、下排,使整个杭州城西的防洪能力将由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杭州市林水局水利管理处的盛忠华印证了金建峰的说法。
“大碗”兜住源头水
在闲林水库工程施工现场,被“切”得很平整的拦河坝直直站立,这堵大坝高达38米、坝顶宽8米、长235.22米,它与周围的三面青山合抱出一只硕大的“碗”,气势颇为壮观。
但是,远在余杭的水库与杭州西部地区的防洪又有怎样的关系?远水是否能解得了近渴?盛忠华解释说,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来水是根本的原因。综合近10年杭州城市洪涝特点,除了降雨,来自周边的径流集水也是加重整个城市排涝压力一大原因。
具体到整个杭州城西而言,因为周边地势高,山上下来的水多了以后,会直冲留下街道和小和山高教园区等地,很容易形成内涝。盛忠华说。
另外,从水文上讲,留下、西溪一带的水系发源于余杭板照山的上埠河流域,集雨面积40多平方公里。一旦下雨,雨水一股脑儿汇集到上埠河。同时,留下以东、天目山路以南,还有集雨面积达17平方公里的西湖群山,如屏风山、北高峰、棋盘山等。
“水库建成后,就可以截住三分之往上埠河的河水,蓄在这个‘碗’里。”金建峰介绍,闲林水库总库容为1971万立方米,接近两个西湖的蓄水量,属于中型水库。目前主要的坝体已完成填筑,计划在2014年主汛期前下闸蓄水,而整个工程将在2015年全面建成。
而上埠河剩下的三分之二雨水,在西溪湿地治理,城西河道整治、河面拓宽后,大部分将通过五常港排向余杭塘河,再流入京杭运河,后进入钱塘江,小部分则通过东木坞溪分流出去。
洪时蓄水,闲林水库在旱时亦可调剂河道水量。金建峰说,位于城西上埠河流域,集雨面积小,河道短,如果遇到长时间干旱,河道容易断流。闲林水库里留出了一部分库容,经调节可为下游河道提供较为恒定流量的生态用水,改善大坝下游至西溪湿地河道水环境。
城市管网清“血栓”
“水利界对于防洪有个基本方针:上蓄中滞下排。”浙江水利水电勘测院副总工程师黄昉介绍,杭州有了闲林水库的“上蓄”,关键仍要做好着眼于城市内部的“中滞”和“下排”。
近路过杭州学院路,时常可以看到很多养护工人往窨井下放置机器人。西湖区市政管理养护部门告诉记者,今年台风“菲特”期间,学院路很“受伤”,不少地方甚至有不同程度淤塞。现在正将利用“智能机器人”对学院路的排水管道进行全面检测。
由于管道内“台风”积聚淤泥较深,水量较多。养护队员们得先用淤泥泵把井内水量抽干,用大型冲洗车对管道内进行来回反复冲洗,人工在管口对冲洗淤泥进行疏挖,等管内垃圾、淤泥清除完毕,后让管道检测车对地下管道进行检测。
杭州经过了十几年“城市东进”建设,沿着钱塘江两岸,开发下沙、钱江新城以及滨江、萧山等大片区域,当然,城北、城西也都在不断地扩张。但地块开发和管道排涝标准的不匹配、管道老化淤积为城市发展留下了“后遗症”:目前城东、城西都属于淹水的典型重灾区。
“目前,杭州主城区有400多条大小河道,总长超过1000公里,城市路面的积水主要是通过地下管网排到大小城区河道,一旦有管网淤积,就可能导致相应地面的积水。”盛忠华说,对城市管网泄洪的过分倚重,也造成了当下城市“怕水”的脆弱局面。
此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提出的一个关于处理中国城市雨洪的做法,曾在杭州城市规划圈内引起不小的讨论,他建议建立城市“绿色海绵”系统,利用绿地滞留和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具体做法包括建立雨洪公园和绿色水库,降低公园绿地标高,沿路设计生态沟,在社区建立雨水收集绿地等。
留下原来就是杭州城西的蓄洪区,大量土地开发让这里变得脆弱,但好在还有西溪湿地,这个被人们戏称为城西大的“水潭”。
“在今年的几次暴雨中,西溪湿地的确起到了一定滞洪功能,但目前它的滞洪效果不够理想,并且西溪湿地自己的损失也比较大。”杭州市水利局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说,但可以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控制滞洪时间、滞洪水位和滞洪量,使西溪湿地发挥佳的滞洪效果,并把湿地因滞洪而造成的损失减到小。
三堡泵站将“服役”
要根治水患,除了牢牢盯住上游来水和中游河道管网整治,仍然远远不够。“水是流动的,需要出水口,如果前道做得再好,但水还是流不出去,那么一切都白忙活了。”黄昉说。
从杭州的城市排水系统来说,一旦下雨,雨水终会汇聚到两个地方。盛忠华告诉记者,其中钱塘江两岸雨水主要通过地表或地下,排往钱塘江,如滨江、萧山、转塘、九溪、钱江新城、下沙等地块。
而城区大部分地块的雨水,都是通过管道、河道汇集,终汇入运河,往嘉兴下游走,终排入太湖。雨水顺利排出去的前提是太湖水位与运河有落差,然而,运河有个水位低的致命缺点,警戒水位才2.7米。
加上太湖和杭州的雨季几乎重叠,太湖往往因同处于雨带或降雨中心而自顾不暇,上涨的水位甚至会对运河口进行“顶托”使得运河水根本没法排出去。运河水排不出去,城区内的雨水自然也无法排出去,只能往低洼处漫溢。
为了帮大运河分洪,杭州在2007年“罗莎”台风后就启动了一项水利工程,在运河和钱塘江连接处的三堡船闸西面,开挖一条专门用来泄洪的河道,一头连着运河,另一头连通钱塘江,当运河水位过高,无法往下游排泄时,泵站内的水泵就会启动,把运河水往钱塘江里排。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还在修建中的三堡泵站,工地上正在开挖泵站的主体工程,基坑已基本稳定,建基面也已显露雏形,完工后,这里将放置4台总功率1.32万千瓦的抽水泵,三堡泵站的排涝能力达到200立方米每秒。
记者了解到,沿钱塘江边,有七堡、新塘河等地好几个泵站,都可以将内河水排到钱塘江,不过这些泵站的能力相加,也大约只有60多立方米每秒,仅能满足七堡、上泗等小部分地区的排涝。
200立方米每秒意味着什么?“根据测算,按照这样的功率开足一天,至少能排掉一个半西湖的水,相当于让运河水位峰值降低42厘米!”杭州市南排工程建设管理处副处长金国栋说。
不过,这已经是三堡泵站的设计极限。“所以也不能把整个城市的排涝希望都寄托在三堡泵站上。”杭州市南排工程总工程师何勇说,三堡泵站的排水能力远远无法满足整个杭城的排涝需求,“只能缓解,无法根本解决。”
“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黄昉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规划和建设部门也要注意河道网络的规划,留一些河道,让雨水有地方可去,这才是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