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前景不可小觑
- 2014/7/15 15:03:11567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前途无量
海工装备市场迎利好
随着陆地和浅海油气资源的日益枯竭,深海油气资源日渐成为未来油气增量的主要来源。目前,海洋经济已经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巨大的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抢滩海洋工程装备市场。
据了解,海工装备制造业已被列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至2018年海洋油气开发的年均投资在3270亿美元以上,如果按占比20%至25%估算,海工装备市场年需求在650亿美元至810亿美元之间。到2015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将占市场份额的20%。
在此优势环境下,我国海工装备企业也在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市场空间巨大。据悉,未来十年世界海航工程装备中钻井平台总需求达702座,新增需求479座,更新替换需求223座。其中,深海钻井平台年均需求45座,浅海钻井平台24座,年均总需求70座左右。按照自升式平台和半潜式/钻井船平均价格为1.8亿美元和5亿美元计算,未来10年钻井平台市场空间在2700亿美元,年均市场空间在270亿美元。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表示,2013年我国承接各类海工装备(含改装)订单52座、115亿美元,分别占成交112座、472.5亿美元的46.4%和24.3%,而2012年相应的比例分别为36%和14%。
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建军表示:“受造船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目前国内不少有实力的大型船企开始向海工装备制造行业转型,有些企业甚至具备独自承接海工装备的硬件建造能力。上存在大量未开发的海域需要海工装备,例如东非、巴西等国家没有开采的海域就较多。此外,中国南海开发也将会给海工装备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前景。”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我国海洋工程配套设备近年来虽有大幅度的突破,但满足深远海作业需要的配套设备仍处于空白。在核心技术上仍受制于人。与海工装备制造强国相比,国内差距依然明显,目前利润高的海工装备核心配套设备、水下设备制造等基本被国外供应商垄断。
“欧美海工企业在设计方面占据垄断地位,而国内企业尚无话语权。目前,我国海工装备的配套设备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70%以上的设备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处长由淑敏指出。
《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4年版)》(下称《指南》)指出,深海天然气浮式装备技术水平是我国海工装备的短板,自升式平台品牌建设不足,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大型能源装备关键配套部件自主化能力较弱,一直是产业做强的顽疾所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能源供应安全。
中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海洋工程专家冯勤表示,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国海工装备技术主要还存在以下几大差距。一是我国的海工工程装备目前还仅停留在结构设计方面。其中水下塔容器还完全依赖进口。二是我国海洋平台设计技术理念还处在国外80~90年代水平,很多新的理念没有体现出来。三是我国海洋工程设计流程还缺乏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质量管理。四是我国海洋工程设计技术还缺乏创新性,目前仅停留在简单拷贝国外设计水平阶段。五是海洋工程设计计算机软件方面还是空白。六是海底设备还没有自己的可靠产品。七是水下安装施工设备还严重缺乏自己的技术和产品。
“高精尖”成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油气资源开展重点将从陆地转向海洋,未来海洋油气开发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业内人士指出,经过多年的产业升级与调整转型,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将朝着高、精、尖领域发展。预期至2016年,内地海洋工程装备将实现浅海装备自主化、系列化和品牌化;至2020年,全面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
为达成以上目标,《指南》明确指出,我国将实施深海天然气浮式装备(一期工程)、自升式平台品牌工程、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一期工程)等工程与专项。同时,针对深海油气田开发关键配套设备,《指南》也明确了重点研究方向,提出在2015年前,重点围绕开展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核心技术与设备、水下专用作业设备的研制,其中,控制系统与关键设备、安防系统工程化、混输增压泵等是重中之重。
实际上,我国企业在的深水装置上已经实现了一定突破。据悉,由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总造价60亿元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981”的钻头此前也在南海荔湾约1500米深的水下成功探入地层,使我国成为个在南海自营勘探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国家。
“研发能力及配套能力薄弱一直是我国海工装备业的软肋,国内企业想要克服这一短板,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科技创新,完善重点共性技术的研究,形成现代化的海工制造业体系。”王锦连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