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处理陷入困局 分散式处理打破瓶颈
- 2014/7/29 14:19:035085
农村污水处理陷入困局 分散式处理打破瓶颈
在2014年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上,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说,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87%,但村庄的污水处理率只有8%。县城的污水处理率接近80%,但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不到30%。建制镇未处理而外排的污水总量为城市和县城总量的总和,村庄未处理的污水总量是城市未处理污水总量的1.5倍。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约占我国生活污水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中国主要流域水污染的重要因素。更严峻是全国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手段。农村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但污水处理却陷入困局,选择适合我国的农村污水处理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水环境复杂
中国农村的水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污染治理力度不够导致的污染。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表示,“乡镇企业废水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同时,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的过度使用也带来污染。据统计,我国化肥年使用量已超过4800万吨,达到40吨/平方公里,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安全上限22.5吨/平方公里。施肥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造成了土壤污染,加重了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
此外,村镇等农村聚居点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污染。国家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
农村污水处理陷入困局
在复杂的水环境及管理滞后等原因,致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陷入困局。究其原因是经济账不好算,成本过高,政府财政难以负担。一方面,建设投入和后续的管理维护投入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几乎承担了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到管理维护的绝大部分责任和负担,且处理率越高,财政压力也越大;另一方面,实际处理效果并不理想,低效运营甚至失效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而在诸多成本中,令地方政府头疼的是长期的管理运营成本。这是因为,当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投入机制中存在明显的重建设、轻管理倾向:建设成本可以通过项目申报等方式,逐级争取财政拨款投入,可以实现国家投入一点、省市配套一点、地方政府分担一点的方式进行。但是,管理运营成本绝大多数需要基层政府自行解决。这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而言,如果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财政包袱比较重。
村民和村集体不配合所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长效管理运营的成本大幅上升。据调查,在上海郊区,工程建设运营过程中村民的配合度并不高,许多工程在占地选址、污水管网铺设以及后期维护中,均曾因为村民不配合而产生额外成本。这在污水纳管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即使收集管网已经接入厨卫,村民依然延续着过去的生活方式,洗菜、洗衣服等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沟。
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理农村污水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要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问题,必须找到合适的方式。我国大部分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处理不易集中收集。针对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适合采用污水分散处理模式。
“我国农村人口较少,分布广泛且分散,大部分没有污水排放管网。农村生活污水浓度低,水中基本不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但不排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生活污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农村污水含有一定量的氮、磷,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强,不同时段的水质又有所不同,适合采用分散式处理。”陈吕军表示。
相较于农村污水排放标准和技术选择,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则显得更为重要,不能把农村环境整治设施建设作为面子工程来对待。陈吕军强调:“农村污水的治理,不仅要看地上,更要看地下,对农村污水治理的首要问题是管网的建设。”
此外,政府可以设置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专项基金,用于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税收、征地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地方各级政府可将处理设施对污染物的减排量纳入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纳入排污权交易体系,为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筹集资金。
资金投入、用地等方面对农村环境治理予以倾斜
根据环保部研究,目前全国约有60万个行政村,按照其中1/3即20万个行政村迫切需要治理,每个行政村治理需要100万元,中央和地方各投资50%测算,共需中央财政投入1000亿元。
据环保部生态司农村处处长吕桂甫介绍,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将继续加大,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呈逐年上升态势,截止2013底年,投入资金已达到195亿元,预计今年会继续增加
新一届政府的三大环境治理行动计划将陆续出台,其中占三分之一权重的农村环境治理受到的关注。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人士“农村小城镇环境治理论坛”上表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国家的重视将为农村环保带来新的机遇。未来政策也将在资金投入、用地用电优惠等方面对农村环境治理予以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