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阀商务网

登录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仍需背靠法律这颗“大树”

2014/10/27 13:49:585663
来源:中国泵阀商务网
  【中国泵阀商务网 行业资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污染地块(棕色地块)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土地资源安全再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目前,我国工业污染土壤修复产业尚属新兴行业,还没有很好的基础积累和技术储备,更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及环境管理框架体系。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仍需背靠法律这颗“大树”

  确立健全有效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世界范围内,自20世纪70年代起,愈演愈烈的土壤污染事件成为推动立法的根本动力,并在20世纪末形成高潮。各国立法有所差异,涵盖土壤环境保护规划、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土壤污染监测、土壤污染应急预警与管制、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土壤环境保护补偿、土壤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等基本制度。
  
  建立法律保驾护航
  
  近来,土壤污染防治受到关注。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完善土壤法律体系将为有效治理土壤污染奠定坚实基础。
  
  治理土壤污染的费用往往超出污染企业所创造的全部财富。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据环保部抽样监测发现,在被抽样监测的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中,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另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已有10%以上耕地面积受到重金属污染。通过这些土壤的污染传导,每年全国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然而,我国土壤保护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有关土壤污染和防治的规定散见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规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对土壤污染很难形成有力的现实制约。因此,在法律框架下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与管理体系、风险评估标准体系、监测监控体系、土壤修复技术体系等,必要而迫切。
  
  政府需推动修复行业发展
  
  要让土壤修复形成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推动。这需要政府进一步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中国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总工程师罗明透露的信息,再次提醒政府和企业,遏制环境污染、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已经刻不容缓。保护土地和环境,既需要形成对政府的硬约束,同时也需要政府打造一个有利于土壤修复等环保产业形成市场机制的政策环境。200万公顷被损毁的土地、长达20年的艰难复垦过程,是中国过去粗放式发展的代价,亦是转变的警示和契机。

上一篇:温州泵阀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召开

下一篇:光伏装机13GW目标难成 配额制力挺分布式光伏

相关资讯:

分享到:

首页|导航|登录|关于本站|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