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安全是南水北调工程不能触碰的底线
- 2014/12/18 9:29:365655
水质安全是南水北调的底线
12月12日下午14:32,中国水电十一局职工李春打开了陶岔渠首枢纽的第二孔闸门,将下泄流量从20立方米/秒调节到100立方米/秒。这意味着酝酿半个多世纪、建设超过十年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始通水。
1432公里,95亿立方米,1亿人口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只有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时空分布不均匀,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除此之外,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又集中在夏季。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就在于平衡这种不均匀性。”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昌明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这样表示。
此次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枢纽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在郑州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终到达北京、天津,干渠全长1432公里。而根据公开信息,中线一期工程平均年调水量将达到95亿立方米,将大大缓解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区的严重水荒,4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间接惠及近1亿人口。
“中线工程不仅可以以其全线自流向北京等北方4省市供水外,还有缓解地区工农业用水的矛盾与地下水超采的地下水赤字问题。由此可以使过去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改善创造有利的条件。”对于中线工程之于沿线地区的意义,刘昌明补充道。
事实的确如此。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的河南省为例,37.7亿立方米的水量将极大缓解这个农业大省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南水北调通水之后,“中原粮仓”安全生产也将装上保险。
同样受益匪浅的,还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之一的北京。
北京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北京总用水量为36.4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为16.3亿立方米,南水北调配额中12亿多立方米的汉江水到京后的净水量约为10.5亿立方米,如果全用于生活用水,够近七成北京民众一年的生活用水所需。此外,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认为,目前北京市总用水量约六成来自于超采地下水,江水进京后可有效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大大提高北京用水保障率。
水质安全是一条“调水底线”
实际上,无论是开工前,还是开工后,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这当中关于水质的担心更是不绝于耳。
“南水北调工程在开工建设之初就明确提出‘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确保水质安全,这是一条调水底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这样回应。
“天然水资源是自然禀赋。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把水吃干喝净。对于地区的发展来说,我们要考虑地区水资源的承载力,适水发展,采取“以供定需”的策略。在各行各业、全社会全面实现节水,严格需水管理,保护的水资源。”对于南水北调过程中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刘昌明有着自己的观点。
公开资料显示,丹江口水库是亚洲大人工淡水湖,水库大水面面积1022.75平方公里,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被称为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有“亚洲天池”之美誉。谈及外界颇为关心的中线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水质情况,环境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英民说:“(相关部门)根据2006年到2014年水质监测资料对汉江入库水进行了分析,占总入库水量90%的汉江入库水,水质稳定为优;对丹江口库体水质分析,水库库体的水质也稳定为优。”
事实上,为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与管理,国务院印发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进行源头保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湖北、河南、陕西三省先后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审批新开工项目,同时加大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除了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外,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80%以上都是露天的明渠。南水北调办公室环保司副司长范治晖对外表示,中线工程在输水总干渠两侧打造了生态走廊,在干线周围还设有绿化带、隔离带、保护带等,大限度降低对总干渠水质的污染风险。此外,沿线每段都有退水设施,通过关闭闸门可及时截断污染水。据了解,中线干线共设有64个节制闸、60个控制闸、95个分水闸、54个退水闸,一旦发生突发污染情况,可以分段关闭闸门,通过退水闸将渠道内的污水排出,避免“问题水”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