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十二五”产业规划印发
- 2012/12/24 8:46:206151
郭有智告诉记者:“我国反渗透膜的技术水平与技术相比还有数年的差距。”尽管国内一些企业现在已经能够生产反渗透膜,但“性能不如国外的好,所占市场份额小,大型海水淡化厂往往还是采用进口膜”。据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统计,国内756项与海水淡化相关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占15%。
同时郭有智表示,缺乏大型海水淡化装置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的工程实(财苑)践,使得国内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制造工艺集成度不高:“目前,国内总承包能力薄弱,缺少有经验的运作团队,与国外相比,设计一个完整、的工艺还有差距。”海水淡化属于投资大的项目,形成淡化1吨海水的能力,需要投资0.8亿-1亿元,的总承包商对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营至关重要。
基于此,国家将“推进国产海水淡化材料的生产和制造”的要求放在了重要位置。记者了解到,近日,由杭州水处理中心作为承担单位,贵阳时代汇通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北斗星膜制品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科学院长(财苑)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作为协作单位共同完成的国家“863”计划“反渗透膜材料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验收会召开。这一课题开发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元件脱盐率达到99.8%,低压反渗透膜元件脱盐率达到99.36%,已达到先进水平。同时建立的海水淡化和低压反渗透膜及膜元件的国产化生产线,生产能力已达到一定规模,国产化海水淡化和低压反渗透膜也成功应用于示范工程中。特别是国产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成功应用于单机规模1万吨/日的示范工程,标志着国产海水淡化膜的历史性突破。
创新拉高经济性
采访中,中关村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企业之一,赛诺水务技术官张松建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海水淡化技术就已有了相关应用,即针对一些岛屿的小规模海水淡化。自2002年黄岛电厂开工建设青岛城海水淡化试验装置,并于次年成功投入运营以来,海水淡化在国内成规模发展也已经有10年的历史。
但在郭有智看来,海水淡化10年产业化之路并不顺畅,体制、价格问题始终困扰产业发展。
一直以来,由于成本一直偏高,使得淡化海水市场价格明显不占优势。以天津北疆电厂为例,其早期生产的淡化海水直接成本约为4元/吨,加上设备折旧、还本付息,每吨水成本高达8元。与天津当地普通自来水4元左右的居民用水相比价格明显偏高。因此,从经济性上考虑,淡化海水尚不具备竞争性。
况且,国内海水淡化产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水务体系,自来水可以享受保护性价格优惠。但海水淡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仍独立于自来水价格体系之外。
在中国水务市场上,海水淡化产业先天就是市朝运作,所以在发展初期受到了很大限制。对民间资本而言,进入该产业存在门槛高、管网并网难、资金回报周期长、项目收益率低、高能耗低产出等问题,因此投资者一直持观望态度。
此外,还存在管网建设以及环境保护问题。我国现有的城市管网普遍是水泥和铸铁。而淡化的海水普遍呈酸性,铁管长期被腐蚀后会出现红色的水,颜色以及口感都将对市场产生消极影响。如果全面改换地下供水管网成PVC管,那么巨大的管网建设成本无疑将推